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生态炉发明者弃20万元买断费 坚持无偿推广

发布:2013-10-30 16:14:2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IMG_8646.jpg

杨俊生

  供暖季马上来临,就在城区不少人为供暖最低温到底应该是16℃还是18℃争论不休的时候,在我市不少农村,却没有这样的纠结。

  26日,在阳谷闫楼镇等不少乡村,已经有村民陆续收集到不少柴火,一些树叶、枯枝也被大家当成宝贝。

  过几天,他们会点燃一种生态地暖炉,这些东西都将作为燃料使用。而一旦调试妥当,室温至少在18℃以上。

  镜头转回到24日一大早,在位于建设路的星光水晶城小区,58岁的杨俊生和老伴带着小孙女出去逛街、采购食品,大门口遇到邻居,他们热情地打招呼。

  不过许多人不知道,这位不时来城里帮忙看孩子的阳谷县退休老干部,就是生态取暖炉的发明者。他告诉记者,如今,这种取暖炉已经衍生达到11大类。

  不过有一点还未改变,那就是杨俊生的无偿推广,即便面对巨额“买断费”,他亦未动心。

  初衷不改 宁可无偿推广 不要20万元“买断费”

  在我市,不少专利拥有者的难处是,苦于没有伯乐和资金投入等,专利不能用于产业化,也一时难以推广。

  杨俊生则与他们不同,他的专利技术因为简单易操作,日渐推广。虽然他也经过别人劝说取得了国家专利证书,但这证书在他手里更像是荣誉证书。

  2011年8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向杨俊生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的生态地暖炉技术有了明确的“主人”。不过,这不能改变他无偿向百姓推广该技术的初衷。

  实际上,就在他取得专利不久,就有一家公司委托熟人联系到他,问他愿不愿意把专利转让出去。

  杨俊生的第一反应是,对方获得专利之后要怎么做?对方回答,一旦取得专利技术,会按照相关规定操作,制作专用的散热板,并有步骤地对该技术进行推广,对侵犯专利的行为进行追究。

  “那还是算了吧。”面对对方开出的20万元转让费用,杨俊生还是拒绝了。

  在杨俊生看来,他当初研究这一取暖技术,就是因为农村百姓冬天的日子太难过,农村娃在学校里只能跺脚取暖的情景让他心酸。如今,虽然有了专利技术,他不想以此谋利。前几年,为了推广该技术,让乡村百姓的冬天不那么难捱,他曾骑车到全市不少农村提供上门服务,受邀办过多次现场讲座,自费印发了几千份资料。另外还让子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到网上,通过电话为各地农民提供无偿技术指导。

  如今,随着该技术的日渐推广,这些活动有所减少,不过,一到冬天,他的电话还是常常成为“热线”。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他还接到城区一位市民的咨询电话。

  研究不止 生态地暖炉 已衍生11大类

  杨俊生从2000年开始研究,这项三年乃成的地暖炉技术其实并不复杂,也因为简便实用花费较少,这项技术在农村近几年推广迅速。

  他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地暖炉大多建在与厨房连接的配房土炕旁边,土炕与做饭的地锅相连,地锅与地暖炉共用一个排气道,烟气通过土炕后排出室外。如果地暖炉单独建设在室内,室内没有土炕,燃烧的烟气则通过烟筒排出室外。地暖炉建在地下,炉体长1.2米左右,宽1米左右(可根据房间大小及密封情况进行调整,双方面积比例在1:7到1:10),深度在1.3米左右最好,炉体上面盖一个厚度为5—7厘米的水泥散热板,水泥散热板与地面保持水平,在散热板上预留一直径为25—30厘米的进料口和一直径2厘米的进风口,并留有烟道。将燃料投入炉体后,在可控缺氧的情况下缓慢燃烧,通过地面散热板散发热量,以提高室温。为了延长燃烧时间,控制室内温度,加料时还需要按一定比例加入少量水,以减缓炉内燃料的燃烧速度。

  记者采访时,杨俊生特别提到,这种地暖炉的进风口和出烟口都必须在室外,以保证室内人员的安全。

  就是这项看似并不复杂的技术,杨俊生研究了三年多,其间经历了多次失败,在双手因为砌土坑不断被磨破之后,杨俊生也由一位退休老干部“修炼”成一位合格的“泥瓦匠”。

  杨俊生说,这种生态地暖炉优点很多,第一,省钱。除了一块水泥散热板的投入外,主要就是挖掘土方,这在农民眼里,算不上什么投资。一般来说成本在三四百元左右,一次投资可长久使用。而且所用燃料容易取得,可就地取材。根据试验,一个生态地暖炉一冬天需农田废弃物约两千斤;第二,取暖效果好。生态地暖炉用户冬季室温一般能保持在18℃以上;第三,适用范围广,技术简便实用。据杨俊生介绍,使用这种取暖炉,并不需要每天填装燃料,一般的炉子,20多天填料一次即可。他自己曾经操作过的一个炉子,最长的一次燃烧了43天。

  这种炉子也不用每天掏灰,因为是缓慢燃烧,燃烧后的草木灰均匀地铺在炉体内,来年再次取暖时集中掏一次即可。

  如今,这种地暖炉带给杨俊生的更大欣喜是它的节能环保。根据统计,1吨植物燃烧释放物(二氧化碳等)相当于0.34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废气,比用煤取暖减排效果明显。此外,因为燃料是传统的柴质料,所含干物质主要是炭,因此燃烧释放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它能通过地球自我修复,被植物吸收,其燃放量不仅少,且不像煤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为了实现该技术的大力推广,如今,杨俊生还结合养殖场、蔬菜大棚、家庭手工业等,研究出11大类的延伸技术,效果都不错。

  赢得赞赏 他的研究技术 获得韩国专家青睐

  10月17-19日,2013年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于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召开。作为一个为全省农业历史科技工作者搭建开展学术科普活动、寻求同行认可、为领导决策建言献策平台的组织,该学会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山东现代农业的发展。

  100多名参会者中,作为中国节能地暖炉专利获得者、市节能专家,杨俊生成为唯一应邀出席的学界外人士,也是聊城市唯一参会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参会人员提交论文60余篇,其中39篇收编为论文集,并有8位专家进行了大会报告发言交流。

  这其中,都有杨俊生的份儿,他的论文《革新传统农业柴火取暖方式,发明节能地暖炉技术利国惠民》收编在《2013年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第九篇,他不仅作了大会发言,还被新增为会员和理事。

  因为这一技术利用农田废弃物为燃料,替代节省了煤、气、电资源能源,而又区别传统的烧炕篝火等烟熏火烤,受到了与会人员赞赏,来自韩国釜山大学的崔德卿教授和中国农展馆、农史学会副会长曹幸穗研究员也对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之间进行了深刻交流。

  与这些相比,杨俊生更为看重的还是技术的推广,据了解,目前该技术已经推广到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山西、辽宁、湖北等地,仅阳谷县就达到了十几万户。

    (记者 赵宗锋 于新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