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4文物保护单位跻身“国保”

发布:2013-5-10 14:03:58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zy0510a036c_副本.jpg

    本网讯 最近,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聊城四处文物保护单位跻身“国保”行列,分别是东昌府区土桥闸遗址、茌平尚庄遗址、冠县萧城遗址及高唐兴国寺塔,其中冠县、高唐县结束了无“国保”单位的历史。这是5月9日市文物局公布的消息。

土桥闸近景.jpg

土桥闸近景

    据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土桥闸遗址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原名土闸桥,建于明成化七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至1840年一直由运河管理机构(河道总督)管理,是当时运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土闸由青石堆砌而成,结构基本完整,包括闸门、墩台、东侧的月河及运河两岸的进水闸、减水闸等。该闸闸口宽6.2米,深7.5米,燕翅宽56米,底部采用木质梅花桩、碎石灌浆等固基技术,闸墩砌石采用燕尾扣连接,整个工程设计合理,施工精心,虽历经数百年,仍非常坚固,对研究运河漕运历史及水利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闸遗址是目前运河上进行系统考古发掘的、保存条件最好的古代运河水利工程。其精巧的设计,雄伟的气势,展示了古代运河的风采,为古代运河水利科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料。

全貌2.JPG

尚庄遗址

    尚庄遗址位于茌平县振兴办事处尚庄村东,西距徒骇河约10000米,东距管氏河9500米。土质为沙土地。遗址地势隆起,为缓坡土岗,高出周围约3米。尚庄遗址于1975年秋、1976年春由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25平方米。共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17座;龙山文化灰坑139个,灰沟1条,房址1座;商代灰坑1个;西周灰坑3个,墓葬4座。发现大汶口文化遗物102件,龙山文化遗物千余件。尚庄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当时使我国龙山文化出现了新类型——既区别于河南龙山文化新类型,又不完全相同于山东龙山文化的尚庄龙山文化新类型。这一新发现引起海内外考古学界高度重视。

西城墙.JPG

萧城遗址西城墙

    萧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又名驻马城、歇马城。南与黄河故道毗邻,北距北馆陶镇(旧馆陶县城)2.5公里。萧城城墙为夯土建成,呈方形,边长1250米,周长5000米。城墙基部宽26米,顶部阔8米,现存东北城角高达12米,西南城角高10米,西北、东南城角高约8米,护城河宽80米。四城角沿直角处向外夯筑“箭楼”。萧城有四门,均为扭头门,南北两门相对,为瓮城形制。东门外有宽约80米的城壕。城内有“点将台”遗址,是肖太后在此点将征兵的处所,高约5米,方圆150余平方米,夯层厚15厘米,每层较均等,夯筑较规范,为昔日校阅军队的场所或祭祀设施。另外,城内至今有磨盘洞、烽火台、七十二眼水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

兴国寺塔全貌.jpg

兴国寺塔全貌

    兴国寺塔位于高唐县城北15公里梁村镇梁村街东,兴国寺塔的建筑年代已无考,清代《高唐州志》中称其为“宋塔”,且历代有“唐寺宋塔”和“唐槐宋塔”之说。据地方史志记载,兴国寺原建筑坐北朝南,山门设在院子的南边,大门朝南,进入山门往北约4米稍偏西为塔。该塔为仿木楼阁式空心砖塔,由青砖砌筑而成,外施以青砖白灰,内用青砖黄泥砌筑,塔身内部的角檐及踏步、塔门等处施有木筋。塔身通高37.5米,底座周长22.8米,塔基占地面积33平方米。该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一级,上设塔刹,从下至上逐层收分。底层系重檐,其他为单檐。下有陶质斗拱承托,均四面设门,可以登临,塔顶为全葫芦状。塔北20米处有唐槐一株,塔东部有明成化年间“敕赐重建兴国寺碑”和清道光年间“重修兴国寺碑”。 

    据悉,在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聊城市的光岳楼、山陕会馆、隆兴寺铁塔、曹植墓、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教场铺遗址、韩氏家族墓地、运河钞关、京杭大运河聊城段9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其中。至此,全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到13处。

(陈金路 杨燕 孟庆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