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小村庄里的抗战故事:很多重要情报从这个小院里送出

发布:2015-9-22 11:37:37  来源:聊城晚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9日上午,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挂起鞭炮、支起顶棚,村里的学生们也早早地穿好校服、系上红领巾,来到这里。

  这里是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薛李张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当天,规模不大但颇具意义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建设70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如果不说,记者还真不知道,在这个农家小院里,曾有很多重要情报被送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藏在村里的情报站

  情报员都是十四五的小青年

  李敏善今年70岁,尽管身在北京,但退休后,他把大多精力放在了老家这个小院里。

  离开家乡60年,在李敏善看来,这个小院不仅是父亲李金台的寄托,也是自己的骄傲,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来讲更是具有纪念意义。他说,希望孩子们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向长辈们致敬,更希望孩子们通过那段历史给自己的人生道路以指引。

  李敏善说,70年前,日军顺着津浦线占领了德州、济南,薛李张村偏僻、人少,位置十分特殊,便于与临清、高唐、清平、茌平、博平、聊城、堂邑、冠县、馆陶联系,所以在这里建立起了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便于控制交流情报。

  “情报员都是十四五岁的小青年,政治上可靠、聪明、勇敢,家庭进步。其中,有杨天红村的杨文祥、王哑巴村的王桂声、薛李张村的李继善,还有闫光文、方东海及姜油坊的两位同志。我的父亲李金台是情报站的一名情报员,负责冠县、临清一带的情报收集,李纪善负责高唐、清平、博平一带。日伪军每次下乡大扫荡,情报站都是首先知道敌人动向的,传递出大量情报。当时,情报员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有时困难重重,为了收集一个情报,时刻都在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

  李敏善说,随着日军投降,情报站完成了历史使命载入史册。站长李士杰回到了清平县委,后来到中央工作。李纪善参军到七分区综合旅,后随刘邓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驻军北京,上世纪60年代转业到国有企业,现年86岁。

  唯一健在的情报员

  曾经是赵健民带过的兵

  今年86岁的李纪善,在斗虎屯镇颇有名气,他是至今唯一一位健在的情报员。

  由于身体原因,李纪善未能参加此次座谈会,但他委托人送来信件,以书面的形式向家乡父老送上问候。

  李纪善说,过去的岁月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终生难忘,刻骨万分”。

  李纪善回忆说,1942年前后,堂邑至斗虎屯(包括薛李张村)都是无人区,村里身体好的都逃荒到了东北、河南等地,记得那时候村里只有两三户,其中一户就是他家,当时他十三岁,跟随年迈的奶奶和弟弟生活,当时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可以说在家只能等死,没有别的出路。

  1943年,八路军来了,老百姓陆续回到家乡,种地生活。他在金台三叔(李金台)的引导下,当了情报站情报员,负责高唐、清平一带的情报。

  李纪善说,别看这处小院不起眼,从这里送出了很多重要情报,为抗日战争的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李纪善参军到了军分区综合旅,司令员先后是赵健民和白云。1947年驻军柳林,他在柳林参加了军分区召开的聊城解放纪念会,后来,综合旅被编入第二野战军十纵,随刘邓大军南下。

  再后来,他还参加了解放安阳、新乡、郑州的战斗。

  李纪善在信件中还说:“说实在的,我日夜想家,只因年龄太大,不能回家。”

  跟父亲送情报

  母亲把他打扮成要饭的

  1942年,鲁西北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秋后,连冬小麦也没种上,加上日伪、土匪抢砸,这里的人们再也无法生存下去。

  李金台的大儿子李义善回忆说:“当时,我们家有父母、我和妹妹四口人,随村上的人推着独轮小车步行去了黄河南,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在李义善的回忆录中是这么描述父亲李金台的,“父亲李金台,1919年农历七月初八出生于聊城市(原堂邑县)斗虎屯镇薛李张村,2003年3月3日(农历二月初一)因病逝世,享年85岁。父亲生在贫苦农家,性格坚强、做事认真,深受家族和乡亲们的尊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十几年里,我们家一直做豆腐小生意,一来为了糊口,二来这个小生意便于走村串巷,与地下党人接头收集情报,三是便于掩护情报员的身份,遇敌情好转移。父亲重点负责临清、清平、冠县东北部一带。情报站在我家近三年,直到日军投降后,共产党能公开身份了,村上的人才知道我家是干什么的。”

  李义善在回忆中提到,1944年,他们搬回老家,在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除开荒种地外,父母以卖豆腐维持生活,“当时我们家为什么要做卖豆腐的生意呢,因为我们回家后,父亲被地下党委任命为薛李张村的地下村长,后来冀南七分区清平情报站,又安到了我们家。当时我们家仅有一分半的小院,五间破平房,其中三间不大的北屋给了情报站,我们家人住两间偏房,连做豆腐。”

  他说,情报站设在薛李张村,是因为该村在堂邑最北部,便于与堂邑、冠县、聊城、清平、博平、临清交流情报。

  李义善说:“我父亲是情报站地下交通员,兼为情报站保护站保护资料,管理仅有的两只用于外出作交通工具的毛驴。日伪军每次下乡大扫荡,情报站要先一步把敌人的动向通知出去,我跟父亲会提前转移到偏僻的原野和树丛里,夜里在庄稼地里睡。父亲随民众的大流走,每次母亲都把我打扮成要饭的,因为年龄小不引人注意,躲在一边看着东西,母亲和几岁的妹妹留在家里看家。因为我们家房屋破旧,同样不被人重视,从来没有被日伪军骗走文件和情报。

  “母亲虽然是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民,却心平如水,多少次遇到敌人的盘问,她都以‘不知道’‘不懂的’巧妙避开,对情报站的同志她也总是烧水做饭热情接待,但从不多言。”

  采访中,一名年轻小伙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李金才,是李金台老人的重外孙,他还清楚地记得老姥爷80多岁了还能骑车子去镇上赶集,身体十分硬朗。他说,他从小在老姥爷身边长大,还见过发报机,但老姥爷从来都不让他们这些小孩子玩,大门总是锁得死死的,恐怕他们弄坏了他的“宝贝”。

  (记者 刘亚杰 见习记者 贾文杰 通讯员 谭宪华)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