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冠县抗日六十二烈士:弹尽粮绝纵身火海

发布:2015-8-28 9:35:36  来源:聊城晚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东南角,耸立着一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石碑一面刻有烈士的英名,一面记述着烈士的事迹。

  纪念碑以北数米处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石砌坟茔,里面合葬着62位烈士的忠骨。在大墓旁,一道高约两米、宽约四米的石墓墙,上面刻着“六十二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苍遒有力,凝重庄严。

  仰读碑文,缅怀先烈,仿佛使人又回到了75年前那个血火交织的战争年代。

  军民拿起刀枪抗倭寇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一路南下。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号召群众拿起刀枪,保家卫国,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1938年,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后来,上级派来了以李善保为团长的工作团,动员群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组织了一支11人的小游击队,名叫“东临支队”。

  王德林是后田庄的一位铮铮硬汉,身材魁梧,为人义气,喜交朋友,人称“仗义老黑”。对日军的暴行和汉奸伪军欺压百姓罪行早已恨之入骨。他带领本村村民张士诚、张万顺等人都加入到了游击队伍中。不久,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东临支队”也改名为“长迩支队”。

  当时,卫河支队是活跃在鲁西一带的抗日力量。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斗争经验日益丰富,足迹所至,卫河两岸的人民恢复了安定的生活。

  王德林领导的这股抗日力量很快便和卫河支队取得了联系,接受了党的领导,成了卫河支队的一部分。

  1940年初,卫河支队又被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十连连长王德林,三营教导员孙树声兼任指导员。

  “游击队队员大部分都是当地人,人熟地也熟,他们多次捣毁日军据点,多次击毙日伪军以及汉奸特务。”8月18日,东古城镇后田庄村68岁的张玉峰说,他的父亲也曾加入到这支抗日游击队伍中,后来队伍被打散转入地下斗争工作。

  1940年抗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在亡我之心不死,战争形势变化下,停止了对正面国民党战场的进攻,把攻击的锋芒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

  河北、山东国民党军队勾结敌伪,掀起反共高潮。国民党三十九军司令、“倒戈将军”石友三接受蒋介石密令,开始由联共走向反共,并与日军相勾结。我军下决心予以歼灭。

  打光子弹后跳入火海

  为了保护抗日力量,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1940年2月7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奉命开往南宫,阻击叛军石友三。

  经过数天激战,石部只剩少数散兵向河南逃窜,我军乘胜追击到邱县南部、曲周以东。石友三的叛军勾结日军步骑三千余人,由邯郸出发向我军袭来。我军将士一面对付日军的扫荡,一面追击版军,可谓腹背受敌。

  在危急的形势之下,战士们没有退缩,在卫河西畔的于侯村、吕洞固、东西张孟等地同敌人展开激战,歼敌四百余人。日军穷追不舍,我军辗转数日,仍然没有摆脱尾追之敌。

  2月19日,来自临清、馆陶、邱县、威县的四股敌人同时出现,配合宿营于东目寨、香城固一带的敌人,合围下堡寺地区。而我军恰巧在19日夜间转移到这一地区。

  翌日拂晓查明敌情后,紧急向南面仓上地区转移。正当战士们即将成功脱身时,又遇一支驻临清日军的迎击。战士们不顾艰险,冒着枪林弹雨依然向南挺进至馆陶王草场一带。

  历经十几个日夜的奔波战斗,战士们已经疲惫至极。这时,十数倍于我的敌人已步步逼近。西侧邱县、东目寨一线的敌人由西北向东南扑来,馆陶之敌由东南方赶来截击,敌人对我讨逆部队进行了合围。

  敌我众寡悬殊,且我军已处于三面强敌一面卫水的包围之下,于是决定兵分两路向南突围。

  2月20日10时许,我军突围至馆陶县赵官寨村后,西侧敌人迫近,南面馆陶之敌迎头拦住。三营部队除九连随二营向西北突击外,其余在三营教导员孙树声、十连连长王德林的率领下,被迫转移到赵官寨村一座民楼内。

  对我合击的千余敌人,随即将我军据守的民楼层层包围,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六十二名战士忍饥挨饿,奋勇抗击敌人,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坚守阵地一天半之久。

  2月21日下午,看着久攻不下的民楼,气急败坏的敌人使出了惨无人道的手段。在日军的指使下,一些伪军在民楼四周堆上了柴火,又浇上了汽油,纵火焚烧。

  在熊熊大火中,我军战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连长王德林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指导员孙树声举枪自戕,倒身火海之中。

  其余战士在向敌人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后,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纷纷纵身跳入火海。

  六十二位英雄中,有五名小战士——刘振山、程万里、张思俊、王凤云和小乔,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他们五人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火烧楼房前,他们已经被转移到地下室,后被敌人发现。但是他们面对敌人的诱降,毫不动摇,最终被残忍杀害。

  六十二烈士魂归故里

  战斗结束后,我部队连同当地乡亲,把烈士的遗骸从灰烬中找出来。但是,由于火烧时间太长,已经分不清哪具遗骸属于哪位烈士。于是,只好把六十二名烈士的遗骸一起埋葬在赵官寨村南的一个墓坑里。

  六十二名战士殉难的消息传开后,《新华日报》发表了歌颂英雄的文章,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也给予了表彰。

  1946年,人民政府重修了坟茔,将六十二名烈士的忠骨由赵官寨移葬至十连诞生地东古城镇后田庄村,植树立碑,永久纪念。

  “六十二烈士中,有十一人是后田庄村人,其中包括连长王德林。其他烈士,大都是附近村庄的人。”张玉峰说,当时是用两个大棺材收敛的尸骨,一起被埋葬于后田庄村,英烈们终于魂归故里了。

  当时,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同志亲还自撰写了碑文,泣述了这次战斗的始末。

  于笑虹在碑文中写道:“赵官寨的壮举,促使着卫河支队飞快地进步,也促迫着更多的青年走向战场,促迫着我时刻不敢忘记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和完成烈士们的遗志。六年来,你们一直活在我们心中。谁也不会忘记你们是在日寇和反动派的联合阴谋下殉国的。日寇已经投降了,我们常清楚地计算,你们的仇才报了一半。放心吧,安息吧,亲爱的烈士们!”

  1999年,“六十二烈士墓”被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六十二烈士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年来,每当清明来临,无数干部群众和少先队员,都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听老人们讲述在此长眠的烈士们的动人事迹。

  (记者 岳耀军 陈金路 通讯员 郭英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