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鲁西细菌战亲历者:一度性命垂危 部队为其备好棺材

发布:2015-8-25 8:37:00  来源:聊城晚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父亲每次讲起细菌战都眼含热泪

  他在细菌战中感染霍乱,病情危重,部队为他备好了棺材

  战友为照顾他也染病身亡,父亲说:战友的恩情永远难忘

 

  郝化民是日军在鲁西北实施细菌战的亲历者。

  1943年,他见证了鲁西北40多万人命丧细菌战。无数村庄的街道,因无人行走而变成羊肠小道,大量的院落因无人居住而长满了过人高的青蒿。当时,聊城一带很多地方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无人区大片出现。

  他同是细菌战的直接受害者。

  1943,他感染霍乱,一病便是三个多月,一度生命垂危,不省人事。部队甚至为他准备好了棺材。

  危急时刻,郝化民的母亲从老家带着中药,迈着“小脚”连夜步行30里路,和奄奄一息的儿子见了面。几服中药吃下后,他的病情奇迹般好转,成为幸存者。

  其间,一位战友因为照顾他而感染霍乱,不治身亡,当时只有23岁。此后,郝化民每次向儿孙提起这位战友,都是泪流满面。

  10年前,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郝化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已年近九旬,重病在身。在医院的病房里,他讲述了3个多小时。其间,本报记者、医院护士多次劝老人休息,均被他挥手谢绝。

  老人说,他有义务有责任,把细菌战的真相揭露出来,让我们中国人永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那次接受采访一个多月后,郝化民老人便与世长辞。

  近日,老人的儿子郝光接受记者采访,讲述父亲的抗战故事。

  染病落难:细菌战中病倒,部队为其备好了棺材

  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当时,只有23岁的郝化民担任馆陶县抗日政府公安局审讯股股长,肩负审讯、看管汉奸特务的重任。

  面对日军的大扫荡,郝化民和战友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常常押着汉奸四处流动。1943年农历八月中旬的一天,他和战友夜行军20多里,来到馆陶县城北的一个叫北董固村的村庄,在一农户家收拾得很干净的屋子里住下来。

  第二天一早,郝化民和另外一名战友便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一度拉肚子拉得提不上裤子。后来,他得知,在这间屋子里,一个人因感染霍乱刚刚死亡。

  当时,霍乱已经传播得非常厉害。

  一名老中医给郝化民诊断得知,他感染的就是霍乱。老中医称,感染了霍乱,必须放血。如果还能在身上扎出血来,说明还有救治的希望,否则便只能等死。

  随后,老中医用三棱汗针在郝化民的胳膊、腿、10个脚趾上,均没有扎出血来,最后在舌根部位,勉强扎出了一点血。这说明的郝化民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部队得到消息,日军即将对北董固村进行扫荡。不得已,大部队只好转移,留下了患病的两人:郝化民和另一名战友,另有两名看护的战士。

  到8月底,郝化民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部队为他准备好了棺材,放在村头的小庙内。同时,部队也给郝化民的家人送去了其病重的口信。

  据了解,实施细菌战,是当时日军侵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日军731部队制造的霍乱、伤寒、鼠疫、白喉等菌种,都是在人体实验的基础上培养而成的,具有传染性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

  1943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持续几年干旱的鲁西地区,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雨,让卫河流域河水暴涨。随后,日军第五十九师团师团长细川中康,命令日军将鲁西多条河流决堤放水,接着又对疫区进行大扫荡。

  这样,受感染的鲁西百姓四处逃忙,逃到哪里,霍乱就传播到哪里。这进一步导致霍乱更大面积地爆发。

  母子相见:听到母亲声声呼唤,他只有流泪的力气

  郝化民的老家,在馆陶县南拐渠村,距离其染病落难的北董固村有30里路。

  当其病重的消息传到老家,他的母亲郝罗氏非常着急,请了大夫,带着治疗瘟疫的中药,立即起程。

  郝罗氏是从旧时代走来的人,幼时被裹足,每迈一步,都非常吃力。当时因为战乱灾荒,除了步行,没有其他任何代步的工具。就这样,老人怀着悲愤的心情,连续步行30里路,赶到了儿子生病的地方。

  郝化民后来知道,母亲是抱着见他最后一面的想法去的。

  看到儿子郝化民骨瘦如柴,双目紧闭、奄奄一息,郝罗氏心如刀绞。她拉着儿子的手,一遍一遍地喊。郝化民迷迷糊糊地听到母亲的声音,想喊声娘但浑身没有一丝力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在眼窝里打转。

  见此情景,郝罗氏要求把儿子带回家自己照料,这样还能减轻部队的负担。但部队领导分析敌情后认为,那样并不安全,决定把他转移至距离其老家12里路的朱庄村治疗。随后,他吃了母亲带来的几服中药,郝化民的病情奇迹般好转。不久,我军得知伪军即将扫荡朱庄村,便又将郝化民转移至其老家,由家人照料。

  为不被汉奸、日军发现,郝化民回到家中后,不见任何人,由母亲一人照顾吃药养病。不久,他的行踪还是被敌人发现了。伪军先抓获了他的父亲郝邦俊,然后准备再抓他。幸亏有线人及时给他家送了信,郝化民才得以秘密转移至大名县沙疙瘩村。在这里,他治疗了一个多月,身体基本康复。

  此后,郝邦俊由家人花钱赎回,安全脱身。

  1943年冬天,历经三个月的病痛折磨,郝化民回到部队,继续抗战。

  难忘恩情:每次提及救命战友,郝化民都落泪满面

  回到部队后,郝化民得知,很多村庄的百姓和他一样,感染了霍乱,大都不治而亡。开始,村里因霍乱而亡的村民,还有人掩埋。后来,死的人太多了,出现“十室九空”的惨景,死人都没人掩埋了。

  当时,人们大都认为这是天灾,根本没有想到这是日寇细菌战造成的。

  郝化民看到,在广袤的鲁西大地上,尸骨遍野,土地荒芜、一片凄凉。农村的街道,因无人行走而变成羊肠小道;大量的院落因无人居住而长满了过人高的青蒿,野兔在村里到处出没。

  当时,郝化民和另一名战友在北董固村染上霍乱后,由另外两名战士照顾。战友陈自超负责照顾他,不怕脏不怕累,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喂水喂饭,帮助穿衣解手,无微不至。总之,郝化民的吃喝拉撒睡,全由陈自超照顾。

  那时,郝化民病情严重,已经说不出话来。陈便在他的枕头旁,放了一个木匣子和一根小木根,以便郝化民需要的时候,敲打木匣子,提醒睡着的自己。最终,在陈自超的照顾下,郝化民死里逃生,成为极少数的感染幸存者。

  不幸的是,在照顾郝化民期间,陈自超也感染了霍乱,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年仅23岁。郝化民知道后,悲痛万分,大声哭喊战友的名字。部队转移后,他们留守北董固村的4人中,只有郝化民一人幸存。病好后,郝化民专门去了陈自超的老家,看望了他的亲人。

  郝光告诉记者,父亲郝化民生前每提及细菌战,必然会提到救了自己生命的战友陈自超,每次都是泪流满面,难以控制。

  据统计,1943年在日军的细菌战中,鲁西北的冠县、堂邑、马颊河两岸等地,形成了涉及1000多个村、造成40多万人死亡的无人区。

  郝光说,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他要把父亲讲给他的过去复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日寇实施的细菌战在中国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记者 林志彬 徐家鹏 通讯员 刘福平)

  阅读提示郝化民的儿子郝光,1942年2月出生。母亲怀着他时,在“跑扫荡”中摔伤,郝光一出生,左胳膊便是断裂的。五六个月大时,他又落入日军手掌,日军将他像玩具一样,嬉笑着传来传去。敬请继续关注本报后续报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