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执手共抗战 回望抗战中的聊城

发布:2015-8-8 14:52:14  来源:齐鲁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逝者如斯夫”, 七十年,只是宇宙之一瞬。

  光岳楼下、古运河畔,老人们向年幼的儿孙们讲述着抗战中的聊城故事,八年,几多血泪,几多悲壮!

  华北小延安 红透半边天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9月20日,聊城师范(三师)的共产党人刘子蔚,在楼南大操场上发表了慷慨的抗日演说,呼吁:“到南京政府请愿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11月,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到聊城,主持改组了鲁西北特委,赵健民任书记。

  ……

  聊城这一片热土,经过烈士的鲜血浇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学习方法”。聊城的党组织也是在抗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1938年开展的“红五月”建党活动,发展党员一万余人,农、商、学、兵、青、妇全民总动员,形成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华北小延安,重镇聊城在鲁西红了半边天。

  青年是革命的中坚。1937年,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亲自做范筑先将军的工作,提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在张霖之的主持下,成立了合法身份的政训处,以政训处的名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建立了以年轻知识分子张郁光为骨干的政治干部学校,聚集了鲁西、鲁西北一带热血青年,学政治、学军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张郁光、齐燕铭、周子明、管大同、许法、袁仲贤、赵伊坪、任仲夷、胡超伦等亲自授课,王幼平、朱穆之亲临指导。齐燕铭在光岳楼西路南,主编的《抗日战报》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争,成为鲁西党的喉舌。从1938年4月至11月间,政治干部学校为党培养了2000多名优秀干部,抱着“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的坚定信念,走出状元街,奔赴抗日的鲁西、鲁西北战场和全国各地的战场。聊城政治干部学校,实际上是我党以合法身份创办的,以培养抗日政治、军事干部为目的的学校。学员来自鲁西、鲁西北、鲁南、冀南,各县的初高中、师范学校的学生,政干校经我党精心准备,成为党团结革命进步知识分子的摇篮。在政干校中,以中大毕业的巩俊杰同志为首的党总支,成为学校的核心和骨干,政干校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鲁西、鲁西北地区。全国解放以后,大部分学生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

  爱国一家人 执手共抗战

  统战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之宝,也在聊城抗战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聊城的局势牵动着党中央的心,毛主席写了亲笔信,让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同志从延安到聊城,会见范筑先将军,致以重托。中国共产党的诚意感动了范筑先将军,双方以民族大义为重,携起手来共同抗日。

  范筑先将军不满国民党政府对日军不抵抗的策略,赞同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日寇入侵山东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向范筑先下达南撤的命令,范筑先率领专署机关人员撤至黄河北岸的齐河县官庄渡口坐观形势,共产党员姚第鸿等人反复劝说其拒绝韩复榘的南撤命令。1937年11月初,临清、高唐、大名等地相继失守,形势骤然危急。韩复榘复令范筑先迅速撤退到黄河以南。

  在此紧要关头,他再次拒绝了韩复榘要其南撤的命令,并向全国发出“皓电”,文中说道:“……筑先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绝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皓电”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北民众的抗日热情,在共产党人和范筑先的共同努力下,鲁西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不当亡国奴,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成为抗日军民的共同心声。

  范部同我党合作,建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一年间大小战斗近百次,以梁水镇首次战斗最为著名。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长了根据地军民的志气。1938年8月,济南战役最为残酷,范筑先将军的次子范树民、年轻有为的参谋长何方殉国,范筑先听闻噩耗,瞠目良久,说:“民儿为国牺牲,死得其所。”随即命令仅二十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为抗日青年挺进大队的队长,接替范树民的职务。“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要发生的。”1938年11月15日,聊城沦陷,落入敌手,范筑先将军中弹,在光岳楼下白衣堂壮烈殉国。消息一出,举国哀悼,聊城也隆重纪念这位民族英雄。12月13日,重庆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及蒋介石等送了挽联。朱德、彭德怀送的挽联是“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伤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势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吴玉章、董必武的挽联是:“三友见精神,松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为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蒋介石送的挽联是:“碧血为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我党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也送了“杀敌挺身甘一死,裹尸还葬足千秋”的挽联。

  历经腥风血雨,聊城最终迎来了新的纪元。今天的聊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每一个人都在为中国梦和聊城梦而奋斗,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这一切,应当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吧。

  (袁本国/讲述 蒲二利/记录整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