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87岁老党员讲述全村参与抗战史

发布:2015-7-1 14:26:09  来源:大众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今年87岁的刘锷是莘县王庄集镇刘王店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在河南汤阴县供销社离职休养。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弘扬老区抗战精神教育活动上,刘鄂把自己的亲历、亲闻,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冀鲁豫中心区的人民为我党我军做出的卓越贡献,现场讲述出来,让人重回那个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

  两县县委同时进驻 村民自发捐物捐粮

  1940年初,由于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盘踞朝城一带,朝城县委和河南南乐县委,同一天转移到刘鄂所在的村子刘王店(时属朝城县)。朝城县委驻中街,南乐县委驻后街和王家胡同。刘王店位于鲁豫交界处,有徒骇河、青纱帐作天然屏障,加上当时村里已有党员17人,村民和德扬善,勤俭持家,传统优良,因而群众基础好,村子相对较大,又有村自发成立的自卫队,才使得两县县委同时驻进这个村子。  

  县委进驻后,村民自发捐物捐粮。刘锷依然记得很清楚:“刘聪家捐了500斤粮食,我记得我家两次捐了二百斤粮食。为保护两县县委,村里又成立了农会、儿童团、青年团、抗日武装模范班、妇救会等组织。我是儿童团长,我们协助站岗放哨巡逻,还到各村作抗日巡回演出,有些歌我至今还记得,能唱下来。”  

  村组织优秀党员干部,在刘新仁家大院内挖了大型地窖和地道,自卫队、模范班值班站岗,县委有时在地道内举行会议,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增资增佃等民主民生运动和抗日工作。

  打汉奸、端炮楼 军区奖了村长三杆枪

  刘锷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村子里的自卫队模范班打汉奸、端炮楼的故事。  

  有队员探到准确消息,河南南乐县汉奸队进到阎村,自卫队队长刘心贞、李学印和模范班班长刘继瑞,联络周边大张、宋王店、齐海等村民兵,从东、南、东南三个方向,以徒骇河大堤为掩护,在西岸首先发起攻击,接着各方长枪、盒子炮、手榴弹齐发,敌人边打边撤,死伤三名汉奸后,丢盔弃甲,连滚带爬,滚回老窝,不敢出来。  

  村里模范班参加马集民兵会后,智端呈望炮楼,先喊话劝降,接着架枪警告,十三名汉奸胆小如鼠,缴械投降,不费一枚子弹,缴获十三支步枪,十字炮一架,劝退汉奸十三人回家,警告他们,不要再为日寇干危害中国人的事,做有骨气的中国人。事后,军区奖励了村长三杆枪。  

  “有报告称,在村西河南省张庄集村住有日伪七团一个连,对我们构成威胁,村自卫队、模范班决定痛击歼灭。”刘锷记得,黎明时分,模范班班长刘继瑞打响第一枪,敌人夹着尾巴,狼狈逃窜,滚回南乐老窝。  

  1941年7月,配合县大队,村组织参加冀鲁豫军区统一指挥的朝南战役,去余粮海摸营。傍晚时分,渡过徒骇河,以青纱帐为掩护,先派两人化装成普通民众,以找人为名,接近敌碉堡据点,紧接着县大队、模范班队员以迅雷之势举枪恫吓,没打一枪一炮,轻松缴获文大可汉奸部队十六支步枪,彻底摧毁敌伪碉堡据点两处。事后,军区再次奖励村长枪3支。

  著名的苏村阻击战头一天,也就是1941年1月16日,杨勇率鲁西军区司令部住在刘关存和刘锷家指挥。安排刘连友等把九二式野战炮拆开埋在村西耕地里,又把方圆四十亩地耙了一遍。

  村里设有战地医院 伤病员住进农户家

  “前方战士打仗,我们后方倾其所有,大力支援。民主民生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农民政治上翻了身,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刘鄂所在的村子设有战地医院,最多的时候,一次性住进八路军伤病员37名,分住在37个农户家中,吃饭、喂药、治病、养伤。为防止敌人突袭,在村周边修建了一部分假坟头,将行动不便的重伤员藏匿其中,晚上送窝窝头、送水。“我前些年还保存住我家伤员打的饭条。”  

  村民王怀忠家大门上挂有莘县境内唯一“孝炳千秋”的大匾,一位仅剩一支胳臂的伤员住了半年。  

  战地医院美名远扬,当时的冀鲁豫边区文工团曾在村里的王家大坑表彰慰问演出3天,有《红娘子造反》,《李闯王进京》等剧目。  

  村民们不仅尽力照顾伤员,为掩饰部分干部身份和照顾干部抗战,村民们也不遗余力的帮忙。刘锷讲述了其中几件小事。朝城县委书记张赤侠长期住在村里,和女干部童英结婚也是在村里简单举行。为保护县委书记张赤侠夫妇,刘作的母亲认张赤侠当儿子。张赤侠夫妇的大女儿出生后,村里哺乳期妇女、刘聪的弟媳张三恩抚养成人。原朝南工委书记孙超为掩护身份,开展工作,和村里的李官其拜为把兄弟。

  这么多的机关、部队驻在这里,吃饭成了大问题,中心区农民积极上交爱国粮。粮食收上来后,藏粮又成了大问题,这些收上来的粮食就分藏在农户家中,为防日伪扫荡抢粮,农民把粮食掺入土坷垃,埋入地下。粮食埋得久了,部分粮食发霉变质,农民就把发霉变质的粮食自己吃掉,用树叶、树皮、糠菜充饥,也把好粮食补上。因为吃发霉变质的粮食,村里还毒死了两名村民。他家分摊保护300斤大豆,因下雨发霉把自己的粮食如数给政府补上。刘国银家存的粮多,因变质发霉,自己购买2000斤交给政府。

  这些粮食基本都送到前线和冀鲁豫区党委驻地红庙村,有一次,每人扛50斤往红庙送粮,刘锷当时才十几岁,扛不动,用小毛驴驮100斤去红庙南送粮。村民们一亩按一亩二分地计算,多交抗日爱国粮,全力支持抗战。  

  其他战备物资,比如医药,枪弹,也是分到优秀党员干部家中义务保存保护。

  军民一家齐抗战 获称“抗战桥头堡”

  村里还有地下交通站,负责冀鲁豫和冀南两大根据地的联系。记得村民刘阔晚上到朝北张鲁送信,一夜往返150多里。  

  村妇救会的女性们没日没夜推磨面,蒸干粮,做军鞋,其中,一次性供应前线600双军鞋。这里说明一下,县领导看妇女太辛苦,就派军人帮助推磨。军民一家,冀鲁豫解放区得到全面扩大。  

  村里还设立过《战友报》社和鲁西银行,《战友报》社在贡生刘文英家编辑印刷。鲁西银行在王玉镯家印制鲁西流通纸币,有1元、2元、5元,500元,1000元等票种。全部有村党员干部义务印刷印制。  

  朝城县委进村前,村里有17名党员,县委在村住的4年中,又有23人入党参军,他们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前赴后继,战功卓著。如刘作,李古,刘聪,刘连友,刘金增,刘官存等后来成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新中国国家重要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当时在冀鲁豫边区开展工作时,在村民刘聪家住过几天。冀鲁豫军区政委苏振华领导抗日工作时,在李记孔家住过半年多。

  冀鲁豫边区首长把刘王店村誉为“平原小延安,坚强的北大门”,是“冀鲁豫边区的抗战桥头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