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抗战老兵刘洪达——一枚勋章慰平生

发布:2015-6-25 10:28:3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茌平县温陈办事处史西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住着89岁高龄的远征军老兵刘洪达。“当时和我一块参加远征军的,光我认识的,咱茌平就有四五个,如今只剩下我自己了。”回忆起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老人颇有些伤感地说,当年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很多抗战老兵,如今都不在人世了。

        1942年,16岁的刘洪达自我意识觉醒,不愿做亡国奴的他选择了南下

  刘洪达生于1926年,幼年时期家境殷实。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七七事变后,刘洪达的美好童年很快被日军的铁蹄碾碎。

  “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沦陷区水深火热的生活,我却饱尝了不幸沦为亡国奴的痛苦滋味。”刘洪达说,身在沦陷区,一切都身不由己,家里的东西敌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父老乡亲敌人想怎么欺辱就怎么欺辱。1942年,因为不愿在沦陷区接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 16岁的刘洪达选择了南下。

  “当时往南走,日本人的封锁线也很多,不敢多带路费,结果走到安徽阜阳,盘缠花光,走不动了。”听说国民党高级将领、黄埔军校首届毕业生李仙洲在阜阳创办学校,专门接收北方沦陷区的学生,管吃管住不收钱,刘洪达赶紧前去投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战争形势恶化,安徽阜阳朝不保夕,学校所在地也直接受到战火威胁。1944年,校方经过慎重分析,决定西迁至陕西汉阴。

  “从阜阳徒步转移到汉阴,路途遥远不说,还要穿过日本人控制的敌占区和铁路公路交通封锁线。”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转移途中有一次他们被日军包围了,日军架起机关枪就要扫射。危急关头,日军背后突然响起枪声,游击队来了!日军仓皇逃走了。“在自己的国土上,还要遭受日本人的欺辱乃至屠戮,太让人气愤了!”经此一事,青年学生们更加深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并萌生了杀敌报国的想法。

         民族危亡之际,热血男儿纷纷弃笔从戎,义无反顾奔赴前线

  战火下的中国处处危机,汉阴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日寇侵略的步伐南移,桂林、柳州相继沦陷,汉阴也受到威胁。民族危亡之际,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发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号召广大青年保家卫国。

  “那次我们学校报名的有三百多人,分别被安排在了不同的部队。我被安排在了杨彬为首任师长的部队,番号是青年远征军206师617团2营机2连。”刘洪达介绍说,为表示对青年远征军的重视,蒋介石还把蒋经国和蒋纬国安排进了这支队伍。

  青年远征军共十个师,206师是最北方的一个师,主要由从沦陷区逃出的青年学生组成,集合、整训时间比较晚,刘洪达等人参与受训时,南方的几个师已经从印度接受完训练并投入一线作战。

  在甘肃天水受训五个月后,1945年8月,刘洪达所在部队接到了奔赴前线的命令。自觉为国效力的时候到了,激动的刘洪达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热血沸腾发冲冠,义无反顾奔前线。笑对白骨埋异域,不灭倭奴誓不还”。

         日本投降后,刘洪达回到家乡,后于2013年被授予“民族英雄”抗日老兵勋章

  “8月15日晚上,大家正准备休息,就听见团部放鞭炮,日本人投降了,很多人高兴得一宿没睡。”当时的情景刘洪达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亲手杀几个鬼子,尽管如此,仍然为自己曾参加过抗日队伍而自豪,因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荣、最伟大,也是胜利最彻底的一场战争”。

  抗战胜利意味着这些学生的使命已经完成,1946年8月,刘洪达回到学校,此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期间进入山东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深造。2013年,刘洪达夫妇在青岛儿子家小住时,儿子无意中跟朋友提起这段往事,引起了当地媒体和抗战老兵网的注意。几天后,相关工作人员专程找他核实相关情况,认定他是抗战老兵之一,并授予他一枚抗战老兵勋章。

  “被授予‘民族英雄’抗日老兵勋章,我真是太高兴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老人眼中闪着激动的泪花说,“我觉得能为国家的独立和进步而付出青春乃至生命,是一个人最高的光荣。”

 (记者 张颖 通讯员 王国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