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追忆抗战峥嵘岁月——听儿童团团长讲述抗战故事

发布:2015-6-10 11:06:3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炮火轰鸣的抗战时期,莘县西南部的王庄集镇刘王店村曾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刘伯承邓小平吃住在此,红色后代在此受到养育,抗战英雄杨勇在此指挥苏村阻击战……为揭开历史的尘封,6月5日,记者采访了刘王店村的刘鹗老人,老人1945年入党,曾担任儿童团团长,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对抗战时的点点滴滴依然无比清晰。

  后勤保障诠释鱼水深情

  1939年1月,日寇对冀鲁豫边区进行大扫荡,夺取了大批县城。朝城县抗日党委政府的有生革命力量,转移到地势优越、共产党员集中、群众基础好的刘王店村(当时隶属朝城县第三区)。“县领导的到来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为保证物资供应,村民自发捐粮捐物,当时俺们家和李古、刘心贞家捐了200斤玉米,刘聪家捐500斤谷子。”刘鹗自豪地说:“中央领导人也在这里指导过工作,刘伯承、邓小平同志被党中央安排在冀鲁豫边区开展工作时,曾吃住在刘聪家两天。”

  抗战时期,不少革命前辈的子女在刘王店出生,由于亲生父母四处转战,这些孩子无法被父母亲自抚养。刘鹗介绍,时任代理县委书记的张赤侠在村中刘连友家与童英生下大女儿后,朝北七区区长刘作的妻子张三恩不顾家境窘困和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养育红色后代的重任。

  为协调好县委政府工作,村里成立了农会、儿童团、青年团等组织。“我当时是儿童团团长,主要配合妇联会,一年四季站岗、放哨、巡逻,还常年到各村做抗日救国宣传巡回演出。”虽已近70年,老人还能将当时的革命歌曲一一唱出,“青纱帐白茫茫,青纱帐里坐着抗日好儿郎……”

  前线杀敌彰显铮铮铁骨

  朝南战役,彻底摧毁敌伪碉堡据;自卫队不费一枚子弹智端呈望炮楼;模范班痛击河南省张庄集日伪七团一个连……提起当年浴血保家卫国的历史,老人眼神凝重起来,仿佛又梦回吹角连营。

  老人清楚地记得,1941年1月,日军对冀鲁豫军区侵略的烽火燃起,冀鲁豫大地上喊杀声甚嚣尘上。1941年1月7日,鲁西军区兼新四旅司令员杨勇率部在郓城潘溪渡一带设伏,毙俘日军160余人、伪军130余人,缴获了九二式步兵炮。这次惨败和重要武器的损失,使日寇恼羞成怒,狂妄的日军喊出 “夺回大炮,活捉杨勇”的口号。1月12日,日军出动飞机6架,坦克7辆,汽车80余辆围剿杨勇部队,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杨勇部队16日晚从呈望村转移到刘王店村。“晚上杨司令和部下就住在俺家和刘作、刘关存家,第二天指挥了著名的苏村阻击战。”刘鹗回忆说。杨勇还安排村民刘连友、刘继等党员把九二式野战炮拆开埋在村西耕地里。时值寒冬,为消除掩埋的痕迹,刘连友等人把方圆四十亩地重新耙了一遍。后来野战炮被挖出运走,现存于北京军事博物馆。

  为有效打击日伪,村中自卫队、模范班参加了冀鲁豫军区统一指挥的朝南战役。刘鹗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们随县大队去余粮海村摸营,傍晚时分,以青纱帐和夜色为掩护,巧妙渡过徒骇河。两个人化装成普通民众,以找人为名,控制了敌伪碉堡据点,紧接着县大队、模范班队员以迅雷之势举枪制伏敌人,没打一枪一炮,轻松智慧缴获汉奸部队十六支步枪,彻底摧毁敌伪碉堡据点两处。

  采访结束时,老人深情地对记者说:“讲述这些,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痛恨,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亲历战争的老兵,有义务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记者 延晓阳 通讯员 刘玉恩 马世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