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何家老照片里的古城旧事

发布:2015-6-3 14:43:26  来源:大众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何家后人旧照(何如理提供)。在聊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聊城旧县志点注》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世人评价何一傑“留心民瘼,时论称之”。2006年,聊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聊城旧县志》点注中,收录了这部志书的内容。

 
  ▲何养清(前中)与女儿女婿。(何如理提供)

  ▲何家后人旧照(何如理提供)。

  集思广益 古城邀您畅所欲言

  也许您是一位老古城区居民,祖居于此,这里曾留下过您的成长印记,您愿讲述鲜为人知的古城故事,甚至您的家中还留存着古城的“老物件儿”,它对您意义非凡;

  也许您爱好文史,热衷研究古城历史文化,将这独有的历史传播下去,是您的心愿;

  也许您从事或关注旅游行业,对古城景区的发展规划,有独到的看法或中肯的建议;

  也许您长期关注古城的发展,您认为这里有些地方值得大力宣扬;

  甚至也许您之前并不了解古城,但您对她的未来充满期待,想描述一下您理想中的古城……

  所有这些,以及与古城的过去、现在、未来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意见、建议……只要与古城相关,欢迎您来畅所欲言。

  多种互动建言方式为您开通:

  1.将您的意见建议发送至电子邮箱:qlwbnews@126.com

  2.关注齐鲁晚报·今日聊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留言发送您的意见建议(关注方式:查询微信公众帐号“qlwbjrlc”)

  3.拨打电话:18663007012

  4.直接寄信给我们。寄信地址:兴华路与向阳路交叉口古楼街道办事处二楼齐鲁晚报《今日聊城》编辑部;邮编252000。(请在信封背面标注“古城建议”)

  本报记者 杨淑君 

  “你这篇报道里写的何养清是我的三爷爷。”近日,看到5月13日本报《心阅古城》栏目中《光岳楼脚下的<抗战日报>旧址》报道后,77岁的何如理老人激动地给本报打来电话,并拿来家里的老照片,讲述自己的家族先辈与古城相关的故事。

  始祖何一傑>>

  系百姓修县志名垂青史

  何如理老人拿来的家谱上,记载始祖何一傑为陕西泾阳人,顺治十六年任聊城知县,喜欢写诗,有咏光岳楼等多首诗收入聊城县志。主持编纂《聊城县志》,并得多位聊城籍名士作序。

  在聊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聊城旧县志点注》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世人评价何一傑“留心民瘼,时论称之”。他主政期间,为官清明,关心百姓疾苦,他更大的贡献,则是主持编纂了聊城现存最早的《聊城县志》。聊城县志的开山之作是在明朝万历十四年,时任聊城知县的韩子廉也是陕西泾阳人,因纲目和内容都比较简略,所以称作《聊城县志略》,只可惜原书已迷失,时隔70多年后的康熙元年,聊城县志才得以续修。

  入清之后,中国地方志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当时聊城经济繁荣,文风昌盛,产生了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以及工部尚书朱鼎延、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任克溥等朝廷重臣,顺治朝十八个春秋,聊城连出进士十二人,再加上顺康之交,傅以渐因病回乡休养,种种机缘推动了聊城先行一步,在清代全国普修地方志热潮兴起之前,完成了聊城县志的编纂。

  何一傑比较善于组织力量,编修县志时,他将国相傅以渐、尚书朱鼎延、太常寺少卿任克溥都邀请来,还调动十余名秀才共同校阅,编纂阵容豪华。这三人都是当朝重臣,他们参与编修、审阅,还给这部县志做了序。只可惜这部汇聚了当时聊城名士诸多智慧的县志,已在聊城失传。国内仅存的十几部原书,也没有一部是完整版本。

  2006年,聊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聊城旧县志》点注中,收录了这部志书的内容。这部志书共有四卷,卷首有何一傑、傅以渐、朱鼎延、任克溥的序言,还有明朝韩子廉的旧序,并附有当时的县图四幅,记述了聊城置县到清朝康熙初年,两千多年的重要历史资料。

  何一傑还没等到这部县志刊刻就离任了,将书稿交给了新任知县。但这部明志佳本对当时乃至现代宣传聊城、提高聊城知名度都作用巨大。

  十世何器之>>

  抗日寇建学校不徇私情

  何如理老人说,关于始祖何一傑离开聊城后的去向,家谱上没有记载。记者走访多个部门,也没有查到相关资料。聊城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喜欢编修志书的官员,到了其他地方任职可能也会继续编写当地志书,这不失为一条好线索。

  根据何如理老人提供的家谱,以及现存的何一傑墓碑,只可知何一傑的后代在周店任职“河院”一职,根据碑文记载,墓碑为其孙子所立,其生平与县志记载相同,但也没有提到其离任后的经历,但碑文说,何一傑享年八十二岁,葬于陕西泾阳原籍。或许后人为了祭奠方便而立。

  家谱中,第四代至第八代均没有详细记载,何一傑之后的第九世,何世荣,已到了清末,由于多代单传,受人欺负,于是下决心让家中男子刻苦读书,并将家西边的十八亩地封闭起来,让孩子们读书,从此何家人才辈出。

  与始祖何一傑一样被载入史志的,何氏家族中,还有第十世何器之。1999年出版的《聊城市志》中,记载了何器之的事迹,他本是一介书生,但在日寇入侵、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投笔从戎,从1938年开始,历任聊城抗日先遣队第一游击队副队长、运东第一游击大队参谋长等职,他指挥队伍打炮楼、拔据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甚至为了抗日,他将自家的地都卖了。有一次他正赶上日本鬼子汉奸合围,用两个死人盖在身上得以幸免,还带回来两支枪。在一次战斗中,何器之不幸落入日伪之手,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没有让他动摇,最后得到党组织的营救而脱险,随后他又立即返回抗日队伍。

  “因为仇恨,日伪把家给烧了”,何如理老人说,就在那时,何家家谱也被烧掉了。在何器之的影响下,何家的何振南带着家中的活字印刷机参加了冀鲁豫先遣大队。

  抗战胜利后,何器之投身教育工作,1951年,他参与创建聊城县中,即聊城二中的前身,担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他治校奖罚分明,并且不徇私情,他的孙女报考二中,成绩没达标,他坚决不给亮绿灯。后来编纂《聊城市志》,他也参与其中,此时距离他的先祖主持编纂《聊城县志》已有290多年。

  十一世何养清>>

  修桥治河开书店照相馆

  在本报5月13日的C05版中,《光岳楼脚下的<抗战日报>旧址》写到了何养清在光岳楼西100米路南,自家院内搭建了照相室。

  何如理老人说,何养清,又名何铭心,是他的三爷爷,何器之的侄子。在民国时期,何养清曾任聊城县建设局局长,主政期间作了大量工作,比如,他修建了四河头水利工程,建起了王光宇大桥,还主持第十次维修光岳楼工程,在光岳楼二楼广场北侧石碑上清晰记录着,何养清力推并作为监修委员参与的这次光岳楼维修。

  何如理老人告诉记者,卸任建设局局长后,何养清在楼西大街开了一家照相馆,即后来的真光照相馆,在抗战时期,由于战争需要,何养清将照相馆提供给六区政训处创办《抗战日报》,同时,他还在古城内开了一家书店。

  “我的爷爷也是在古城内开设了聊城第一家活字印刷的印刷局”,何如理老人告诉记者,这个印刷局给当时的政府、学校等印制票、证、书籍等。抗战爆发日军攻占聊城后,印刷机器被搬到了中西杜村,何如理的二叔何振南还在印刷机上干过活。何如理的大爷爷何铭盘原本教书育人,抗战爆发后,他不给日伪军复学,干脆辞职种地,另谋生路。先在古城西北角开了桑园,种了近百棵桑树,后又去城外姚庄买了80亩地,种地、打井,购置了木轮水车种菜。他打的井还被称为“何家洋井”。

  何如理老人说,何家自从九世祖起,将崇文尚学作为家规,何家后人有不少在济南、聊城教书育人,被乡邻们称为“书香门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