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阳谷一农民30年写诗800首 将写诗当成精神寄托

发布:2015-5-26 13:36:23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秀气的字体,一笔是一笔,一画是一画,没有任何潦草的痕迹。

  30多年来,杨俊尚创作了800首诗歌,其中,部分诗歌在各类报纸刊物发表。这些发表的诗歌,均以秀气的手写体,呈现在各媒体编辑面前。

  这些年,他也收到一些稿费。但他写诗不是为钱,而是源于对诗歌的爱好。

  小学三年级时,他的视力因病迅速下降,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作为一名农民,他因视力差,很多农活做不了。但是,诗歌一直没有离开他的生活。

  思想上有烦恼时,他写诗来排忧;劳作一天回到家,他写诗来解乏……诗歌是他的精神寄托。

  结缘

  自幼爱写作,

  与老师有个“君子约定”

  杨俊尚,1968年出生,阳谷县郭店屯镇东李庄村村民。

  小学三年级时,他突出的写作能力就被老师发现了。“好好写吧,争取以后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时任语文教师李月珠这句话,杨俊尚至今记在心里。

  他告诉记者,从小学直到初中毕业后辍学,他的作文,一直被老师视为范文。

  其实,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因病而致视力迅速下降。

  初中毕业时,他的语文老师金丙浩与他有个口头的“君子约定”:“咱俩都好好写,看看谁先写出名气。”

  尽管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但是,杨俊尚一直坚持写作,对诗歌尤其喜爱。初中毕业后至今,他在家务农,闲余时间便看书、创作诗歌。如今,他创作的诗歌总计800多首,题材涉及英模人物颂诗、针砭时弊的讽刺诗、描写田园生活的乡土诗等。

  杨俊尚说,当初,这两位老师对他的鼓励,让他对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金丙浩老师与他的“君子约定”,更是给了他鼓舞。

  故事

  劳作累了写诗解乏,

  有烦恼时写诗排忧

  “棉花管理起来难,要除杈,要逮虫,这些农田细活,我做不了。人家种,咱不种。”因为视力不好,杨俊尚在劳作时,遇到不少难处。生活因此也难免烦恼。

  每每不顺心时,他便拿起书来看,找出废旧的账本、孩子用过的作业本等写诗。在农田劳累一天,疲惫了,他也会坐下来,创作诗歌。在诗歌创作中,他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疲劳。

  功不唐捐。30多年笔耕不辍,杨俊尚创作的诗歌陆续发表,也渐渐有了名气。各地报刊的编辑,很多人与他成了朋友,在电话里有的喊他“老杨”,有的喊他“小杨”。

  其中,一外地老编辑对他说:“老杨,现在手写稿不跟形势了,以后得学学电脑了,在网上传稿省钱又方便。”

  这些年,他获得的最大一笔稿酬是200元,但通常一笔稿费更多是的二三十元。算下来,稿费都不够他邮寄稿件的邮费。但他说,写诗不是为钱,而是爱好。

  在一些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上,他获得了不少荣誉,如,诗歌《大雁颂》获得首届“希望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全国诗文大赛三等奖,《想起两个“森”》获得首届“诗国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其名字、作品入选中国诗人诗歌大辞典……

  目前,其诗歌集《余时歌》已经创作完毕,总共4集,正待出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