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三起盗窃文物案凸显田野文物保护之难

发布:2015-4-17 10:39:14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王泓阳墓石马

  半个月前的4月1日夜,在度假区朱老庄镇杭海村村东首,千年古寺白马寺遗留下来的一个赑屃被盗。

  为重修白马寺,白马寺传人郑庆岗长期以来四处奔波。为了保护这些遗物,他曾经想建一个临时的“博物馆”,但由于种种原因愿望搁浅。对于赑屃被盗,郑庆岗痛心不已。

  在文物专家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但现实却是,“要想富,先盗墓”。堠堌冢、莘县董杜庄韩式家族墓地等多个地方都发生盗墓事件。

  不仅如此,在8年之前的2007年3月,高唐岳堂村的石塔被盗。而在此之前的1998年12月26日晚,在东昌府区沙镇王楼村,王泓阳古墓也发生被盗事件……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防范设施的逐步完善,聊城馆藏文物的保护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不过,对不可移动文物——田野文物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现状

  三起盗窃文物案只是一个缩影

  4月1日晚,有雨也有风。住在朱老庄镇白马寺附近的一位村民第二天早晨出门时,发现白马寺遗址上的石质遗物被人翻动,走近一看,发现其中一个赑屃被盗走。

  “南乡有座白马寺,西乡有个三教堂”,清代就流传的这句俗语,是千年古寺白马寺一度辉煌的见证。

  在此次盗窃事件发生之前,白马寺遗物包括两个赑屃、数通石碑、两个石窗、三块雕刻有盘龙的碑帽,以及其他石质遗物。所幸的是,除了那个赑屃,其他遗物还在。

  与这位村民的毫不察觉相比,2007年3月的一个刮大风的晚上,在高唐县固河镇岳堂村,一声巨响惊醒了睡梦中的村民张芹。

  第二天,有村民发现,位于村子东南的一座石塔被盗走,张芹听到的那声巨响,应该就是石塔被盗走时发出的声音。

  根据文物专家鉴定,高唐岳堂村石塔是清代水月庵遗留下来的一座尼姑塔,有近300年的历史。塔身上不仅有雕刻图案,而且有铭文。具有很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曾是聊城现存的唯一一座野外石塔。

  幸运的是,5年后的2012年8月,在一个名为“盛世收藏”的网站论坛出现一则消息:有一座石塔正在曲阜孔子商贸城一家石雕馆公开叫卖。

  公安部门得到报警后,迅速行动,对曲阜孔子商贸城的这家石雕馆进行了突击检查,失踪已久的高唐古塔得以重见天日。

  相较而言,王泓阳墓前的石马失窃的时间更早,1998年12月26日晚上,王泓阳墓前重达三四吨的石马被人盗走。虽然被盗已有十几年,但至今杳无音信。

  王泓阳,明朝万历年间人氏,东昌府王楼村人,十几岁便考取进士,授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知县。万历初年,入京为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光禄少卿,后又接连升迁。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王泓阳改任左佥都御史,升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后蒙冤被革职。

  王泓阳死后,埋葬在其祖籍,整个墓地的规模很大,在坟墓南侧的石碑前依次排列有成对的石羊、石猪、石人、石猴、石马、石狮等众多石像,石马南边立有好几米高的石牌坊。

  不幸的是,“文革”期间,王泓阳墓地遭到严重破坏,石像被砸,石人、石猪、石羊就被埋入地下。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如今石马也不知下落。

  这三起被盗事件,只是我市田野文物近年来遭到破坏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多年来,包括堠堌冢、莘县董杜庄韩式家族墓地等地,都多次遭到破坏。

  困境

  田野文物保护 面临诸多难题

  13日上午,在运河文化博物馆入口处,安保人员认真验票,馆内监控设施全开,处处井然有序。在馆外东南部,几通石碑依次排列,它们都是这几年先后被转移到这里的文物,也都“享受”着多项安防设施的照顾。

  在聊城文物专家孙淮生看来,这几年,聊城的文物保护工作成绩不小。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不少以前散落在田野的可移动文物,先后移居馆内,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

  不过,就我市而言,相较于馆藏文物,不可移动的田野文物占据着更大比例。它们的保护,现在还在路上。

  聊城市文物专家孙淮生介绍说,国家级文物都会建立专门的保护组织,由专人看管。而省级文物都是由当地政府负责保护,但保护经费往往成为短板。受财力制约,许多地方在文物保护设施方面投入较少,这成为田野文物保护的一个难题。

  “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文物部门和县、乡、村层层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但一个问题是,受制于保护经费等因素影响,落实到村级的费用少得可怜。导致很多地方没有专人看守文物,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聊城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吴明新说,聊城的这一情况和全国其他地方都差不多。

  吴明新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如今各地的普遍做法是,在不破坏文物整体价值的情况下,把一些能够带走的文物转移到馆内加以保护,以待以后有机会时物归原主,但这也只能说是无奈之举。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就应该就地保护。一旦转移到他处,其价值要大打折扣。

  与人员少、经费少的现实相比,让文物保护人员更加头疼的是如今人们文物保护观念的淡薄,以及对文物认识的错位。

  “以前有句话:要想富,先盗墓。很多人只是把文物看作是能挣钱的古董。一听说哪里挖出个古墓或古遗址,大家纷纷赶去挖宝。”孙淮生说,这是不对的。文物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一旦流失或被破坏,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提到这一点时,孙淮生给聊城晚报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英国,虽然土地私有,但一旦有居民在自家地里挖到文物,都会主动上交国家,由国家保存在博物馆里。出现这种现象,取决于当地系统而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一个很简单的情况就能说明问题,虽然有些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我们的一个省,但同等国土面积来看,他们的文物保护人员数量却远远超过我们。

  “现在有些鉴宝类节目,虽然初衷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在运作中往往变成了更倾向于判断文物值多少钱的节目,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导向。”吴明新说,这些现象都在说明,在文物保护方面,国人的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

  呼吁

  不可移动文物未来或添安防设施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年底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4月起在全国展开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登记工作将于2016年底基本结束。届时,各类藏品将以名称、保存状态、年代、来源等14项信息入库。聊城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我市的相关普查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但对于不可移动的田野文物,到底该如何保护?谈到这个问题,吴明新说,目前我省文物保护部门正研究根据文保级别,逐步给不可移动文物增添监控等安防设施,目前我市一些不可移动文物附近,就已经安装了监控设施。相信未来这些文物的保护,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在孙淮生看来,文物保护可不仅仅是文物部门的事情,应进一步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法治观念。

  另外他认为,对破坏、盗窃文物的行为不能姑息迁就,法律应该根据客观情况的需求,适当调整。对于盗抢文物、走私文物等破坏文物的行为,未必动用死刑,但应该从严惩处。

(记者 于新贵 赵宗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