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胭脂·聊城·慈禧

发布:2015-3-11 10:06:0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胭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由于涉及到施闰章、吴南岱等人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再加上施闰章是蒲松龄的“座师”,因此这个故事一直被视为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的是,聊城少女卞胭脂爱上了秀才鄂秋隼。好色之徒宿介得知,冒充鄂秀才与胭脂相会,被胭脂苦拒,遂抢走一只绣鞋作为“信物”。绣鞋丢失,被无赖毛大捡到。毛大潜入胭脂家,欲行不轨,被胭脂父亲发现。毛大顿生歹念,杀死胭脂之父,酿成命案。官府审讯,将鄂秀才屈打成招。济南知府吴南岱复审时,发现破绽,将宿介作为凶手,但仍为错案。最后,山东提学佥事施闰章明察秋毫,找到真凶毛大,案件水落石出。

  故事中提到的施闰章(1619-1683),号愚山,清初著名诗人。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进士,曾任山东提学佥事。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坛上享有盛名。今天,在光岳楼上还保存有施闰章的诗碑,“危楼千载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拂槛寒星晴历历,侵衣银汉尽冷冷。地连朔雪孤城白,天入齐烟一带青。樽酒未酣人欲散,西内黄鹄度空冥。”在这首诗中,施闰章盛赞光岳楼,把光岳楼与山东名胜泰山、济南景色齐烟九点相联系,可谓字字珠玑,其中的“泰岱东来作翠屏”被作为光岳楼二楼东门的匾额。

  到了晚清,深居皇宫之中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读《聊斋志异》,尤其喜欢《胭脂》的故事,因此她命令当时的京剧名角孙菊仙等人排演这出戏,即流传至今的《胭脂判》,又名《龚王氏》。

  据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记载,慈禧太后“命京师名优孙菊仙,排演《胭脂》一剧”,由于这出戏故事曲折,“一日才能演毕”。当时饰演秀才鄂秋隼的是朱素云(1872—1930),著名京剧小生;饰演少女胭脂的是杨小朵(1881—1923),著名男旦;饰演施闰章的是孙菊仙(1841—1931),是与谭鑫培、汪贵芬齐名的京剧老生。由于是慈禧钦点的剧目,因此演员们排演格外用心,演出时布景非常讲究,最后以胭脂和鄂秋隼喜结连理为大结局,“俨如实事”。慈禧看到这出戏之后,十分开心,对演员大加赏赐。这出戏后来在民间戏院也有演出,观众十分爱看,“攒头而观者,几无容足之地。”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山东潍县人。陈恒庆在京城为官几十年,特别痴迷京剧,结交了许多京剧名角,孙菊仙便是其中之一。

  查《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和《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其中有光绪十一年(1885年)恭王府堂会戏的戏单。其中倒数第三出戏,即为孙菊仙领衔演出的《胭脂判》折子戏。演员为孙菊仙、朱素云、杨小朵、杨朵仙等人,与陈恒庆的记载大致相同。可知,这出戏早在光绪初年便已经排演成熟,并深受戏迷喜爱了。

  蒲松龄笔下的《胭脂》,最出色的一段,就是文章最后施闰章的一段判词。这段判词共585个字,108句,引经据典十多处,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许多艺术形式都对这段判词有出色的演绎,比如著名评述演员刘立福,在表演评书胭脂时,对这段判词的演绎就十分精彩。但在清朝末年,孙菊仙等人排演这出戏,最初是以念白的形式宣读,“为时颇久,俗人不能解,有沈沈而睡者。”

  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陈恒庆,为孙菊仙改了这段戏,由原来全部念白,改为“唱一段、说一段”。孙菊仙嗓音条件极好,“声音彻亮,善唱皮簧”,因此为全剧增色不少。“此后听者,击节叹赏,不复思睡矣。”后来,皇宫之中重演这部戏,慈禧太后大为赞赏。

  (祝伟康)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