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重建加快 聊城古城在明年10月前将能重览旧景

发布:2014-11-14 9:25:5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jpg

  13日,记者从聊城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了解到,未来一段时间,指挥部将加大工程建设推动力度,加快府衙、考院、万寿观、铁公祠等剩余10处景点建设。并结合文化定位,加快博物馆建设布展和8处老建筑的改造布展。

  近日,府衙 、考院、万寿观、铁公祠已经开工建设,因为建筑特点不同,工期规划不同,截止明年10月,均能对外开放。

  府衙

  依绿园12景 景景有诗赞

  明年5月1日对外开放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东昌府知府衙门一直位于古城区道署街,其院落广阔,院内建筑较多。据《东昌府志》“府署图”所绘,院中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寅宾馆、土地祠、司狱署、经历署、班房、科房、西花厅、内书房、西书房、钟楼、厨房、马厩等建筑。

  依绿园是东昌府衙的府花园。因位于府衙西侧,故称西花园。依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最早只有一亭,称“自公亭”,后又改建成绿云楼,还称过绿云亭。清乾隆年间经过一次大的修葺,由时任东昌府知府的胡德琳,据杜甫“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的诗句,始定名为依绿园。

  “绿云楼”自明代以来,成为聊城八景之一,曰“绿云春曙”,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清晨,登上依绿园的绿云楼,可览古城云蒸霞蔚的万千气象。史书记载,这绿云楼位于园的北面,紧靠北城墙,在苍松翠柏,城洞幽邃之间,危楼高耸,壮丽非凡。

  《东昌府志》及相关资料上记载了古代名士许东望、张鸣鹤等人称赞“绿云春曙”的诗作。胡德琳也亲自作《依绿园记》描绘了乾隆时期依绿园的胜景。

  “南章山房”“蓼巷”“约略亭”等被称为依绿园12景,在旧志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诗赞,其命名的寓意在各诗的小序中均有体现。

  依绿园在清后期逐渐荒废,居民渐增,形成街巷。至解放前夕,这里住户一直不多,仅有魏、罗、王、刘、孔、乔等不足10户人家。西城墙脚下向东几十米处有一大水坑,大坑东有一眼井,小坑东还有一眼。井旁坑边,垂柳依依,与粼粼水波相映,景色倒也别致,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年依绿园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春光满园的胜景。这坑、这井应为当年名园遗存。居民分居于小坑之东或大坑之南,多是干小买卖或做劳力的贫寒百姓。尽管街上住户稀少,却不乏名流。清末聊城著名画家郭培兰就生于此街,他一生擅长花鸟人物的工笔画,设色鲜艳,勾画精细,风格独成一派。当时的灯棚和流行的扇面上流传了他不少的画迹。

  按照工期规划,府衙今年12月底前土建部分完成,乔木栽植全部完成,其他绿化明年春天完成;2015年5月1日具备开放条件。

  铁公祠

  缅怀铁铉使聊城人民免遭燕兵屠戮的功绩

  明年5月1日开放

  铁公祠位于古城区东南角,据悉,聊城铁公祠有数处,龙湾村之铁公祠是比较大的一个,是东昌府知府金启洛于雍正六年(1728年)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铁铉所建。

  铁铉(公元1366~1402年),邓州(今河南邓县)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赐字为“鼎石”,任都督府断事。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登基,任命铁弦为山东参政。燕王朱棣为与侄子争夺帝王,以讨伐主张削藩的大臣齐泰等人为借口,从北京发兵南下“靖难”。

  兵至济南时,铁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师,抵抗燕军南下,几次挫败燕军,并焚毁他们的攻城器械。当燕军炮火攻城时,铁铉令人在城上竖起朱元璋的牌位,使燕军不能开炮,还设计诈降,在城门上预设铁板,待朱棣领军进城,铁板骤落,差点把朱棣砸死。朱棣久攻不下,只好撤兵,建文帝朱允炆闻报,擢升铁铉为兵部尚书。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再次兴兵,绕过济南,攻下南京,自立为明成祖。然后发兵复取济南。铁铉兵败被俘,朱棣亲审铁铉,铁铉坐在地上,大骂朱棣叛逆。朱棣先后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锅,死时年仅37岁。

  聊城人以及时任东昌府知府的金启洛为缅怀铁铉使聊城人民免遭燕兵屠戮的功绩,在聊城修建“铁公祠”以示纪念。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和宣统二年《续修聊城县志·建置志》均记载:“铁公祠在龙湾西岸(即现在的山陕会馆南,双街南头),以历城侯盛庸配享。”可惜,铁公祠早已毁损,只留下了历史的记载。

  按照工期规划,铁公祠2014年12月底前土建部分完成,乔木栽植全部完成,其他绿化明年春天完成;2015年5月1日具备开放条件。

  考院

  历时五百载 输送大批栋梁之才

  明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据《东昌老街巷》记载,考院,又名试院、考棚、校士馆,坐落在今聊城教育学院院内,是明、清两代东昌府所属各州县的“童试”场所。它坐北朝南,占地约20亩,建筑颇为精致典雅。大门前有照壁,两侧有小门,分别称为“东辕门”、“西辕门”。大门内有“仪门”,从仪门向里,为东西文场(又称考场或号房),其门上书“步云”两字,取“平步青云”之意。东西文场各有两栋房子,每栋从中间隔开,分为两厢,合起来共有八厢,可容纳千名考生。文场正对着大堂,堂上悬挂着“圣谕”和“读书立品”黑底金字匾额。越过大堂为二堂,堂内悬挂着“春华秋实”黑底金字匾额,戏康熙辛丑(1721)科状元邓钟岳所书。考院内还建有“吹手楼”“号炮楼”“巡捕官厅”“提调官厅”“东皂房”“西皂房”“内班房”“书办房”“幕舍”和“厨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这在《考院图》里都有明确的描绘和记载。

  考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期间曾经历多次重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之风的盛行,全国各地新建学堂陆续增加。清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山东巡抚周馥奉清谕饬令:“各府、直隶州创办简易师范,兼办师范传习所,皆由各府原校士馆改充。”

  据此,东昌府考院改办成“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根据山东巡抚袁树勋“侯专办之师范传习所,简易师范毕业后再办初级师范”的饬令,“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又改为“东昌府初级师范学堂”。其后名称几经变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为聊城师范学校,1958年至1962年、1977年至1987年,曾两度升格为“聊城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聊城师范专科学校”改为“聊城教育学院”。

  考院的历史始于明朝洪武初年,终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历经五百余载,它为明、清两朝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明代的许成名,是正德六年(1511)第二甲第一名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左侍郎;王汝训,官至工部尚书;朱延禧,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等。

  自1904年的“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至今日之“聊城教育学院”校龄已逾百岁,她培养并造就了众多的教育人才、专家学者和高级领导干部。考院街聚集了众多锐意进取、立志报国的知识精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街。

  按照工期进展,2014年年底前完成地下部分;明年5月1日前主体全部完成;确保2015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万寿观

  “东昌八景”之一 曾为抗日爱国活动的重要场所

  明年10月开放

  据《东昌老街巷》、《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东昌府》、《聊城百科全书》等资料记载,光岳楼西南百米处原有一宏阔的庙宇,曰“万寿观”。观内有戏楼、郁罗萧台、九龙钟楼、三清殿等建筑。三清殿后墙上有清代状元邓钟岳手书“阆院瀛洲”四个大字。每字“大逾一丈有余,天阴晦,人每见之,咸称仙景。”观北端原有一高阁,曰“昊天阁”。此阁拔地而起、飞檐三重,有摩云凌宵之势,故成一景,曰“仙阁云护”。

  万寿观是古老东昌府的著名景点,列入“东昌八景”。其前身是房老庵,建筑规模较小。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后军都督金荣奏请更名为万寿观。明弘治年间,郡人侯宁扩建后规模宏阔。清咸丰初年,杨以增募捐重修,增建戏楼。主要有昊天阁、三清殿、郁罗萧台、九龙钟特室等建筑。昊天阁为三重檐双层楼阁,采用木构砖砌,飞檐斗拱,气势宏伟。楼上供奉玉帝神像,楼下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座神像。雕塑精绝、神气凛然、栩栩如生。阁后有特室,专门悬挂“九龙钟”,高达2米,重约万斤,周身雕刻九条飞龙。龙形各异,或戏珠,或昂首欲飞,神态逼真,活灵活现。据传每逢天旱,古时的地方长官都亲率百姓在此祈雨,九龙钟特别灵异,经一番祈祷后,敲击它就会渐渐来雨。万寿观拆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万寿观周围有四片水坑。观西南的较大,名为“观坑”;观后面的次之,称为“观后坑”。观西数十米处的水坑因临近郑姓人家,叫做“郑家坑”;郑家坑的西北还有一个小坑,便没名字了,人们以“小坑”呼之。坑的作用是雨天蓄水。每逢大雨滂沱,前后大街和附近院落的雨水都顺路流入坑中。观坑以其坑深面大,常年积水不干,居民于中植藕,每到夏季,碧荷盈池,清香怡神。如若登上昊天阁环顾四周,但见湖光波影,绿柳垂岸,野花异草,杂以燕飞蝶舞,鸟音悦耳,饶有诗情画意。

  观的南面是广场,广场南头有座戏台。戏台高约两米,宽达十余米。古时曾有戏楼,因多年失修而倒塌。范筑先主政聊城期间,这个戏台和广场成为巨星抗日爱国活动的重要场所。

  按照工期规划,万寿观今年年底前主体完工;2015年5月1日前除彩绘与布展外其余全部完成,2015年10月具备开放条件。

  (记者 王桢 通讯员 张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