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黄河鲤鱼历经坎坷的保护路

发布:2014-7-16 13:37:2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图片由东阿水产局提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阿县沿黄乡镇很多村民都有下河捕鱼的记忆,意外收获的十几斤黄河大鲤鱼总能让全村人为之兴奋。村民们虽不敢保证,天天有如此好运,但也时常可以捕捞到黄河里的鲤鱼。

  上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对黄河鲤鱼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加之,市场上杂交鲤鱼的兴起,拉低了鱼的价格,鱼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黄河鲤鱼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时至今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其说,黄河鲤鱼是一种食材,不如说是六七十年代人的一种情结。很多市民甚至不远万里踏上“怀旧”路,寻找小时候记忆中的黄河鲤鱼的味道。每年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市民驱车前往黄河大堤,静候黄河鲤鱼。东阿也不例外,每年都会有大批市民赶往黄河大堤,寻找黄河鲤鱼,重拾记忆中的味道,但往往是失望而归。

  从昔日渔民饭桌上的家常菜,到今日黄河鲤鱼成为水中“贵族”,黄河鲤鱼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多方探访,踏上了黄河鲤鱼保护之路。

  沿黄村庄的回忆

  炖鱼的香味弥漫整个村庄

  说起儿时吃过的黄河鲤鱼的味道,50多岁的聊城市民徐先生连连感叹:“现在吃鱼,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了。”徐先生告诉聊城晚报记者,家里大人有时候会从河边带来活蹦乱跳的鱼,把鱼杀了,炖鱼时,香味都能飘很远,鱼肉不仅新鲜而且还劲道。

  徐先生出生在东阿县鱼山镇一个黄河边上的小村庄,徐先生说,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儿就是看到父亲卷着个裤腿,手里拎着一条鱼回来,鱼的尾巴红红的,那时候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黄河鲤鱼,只是大人说鱼是从附近河里捞来的。十几岁的时候,徐先生就会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瞒着家里人去河边逮鱼,偶尔也会有些小收获。

  采访中,徐先生告诉记者,后来全家人搬到了东阿县县城居住,再后来自己在聊城落了户。如今,鱼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然而,即便是做法相同,他也吃不出小时候黄河鲤鱼的那种味道了。

  不仅徐先生,黄河鲤鱼的味道存在于很多东阿县沿黄乡镇村民的记忆中。来自东阿县鱼山镇的房先生告诉聊城晚报记者,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天村里特别热闹,男壮丁们几乎每人都带回来好几条鱼。而且,听说那次还从黄河里逮到一只王八,那晚,整个村里都飘着香味。房先生说,在那个时候,能吃上条鱼感觉是特别幸福的事儿,每次吃都感觉特别香。房先生感慨,如今天天吃鱼也吃不出从前的味道了。

  食客的寻鱼之路

  有人不远万里为黄河鲤鱼而来

  儿时黄河鲤鱼的味道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回忆,甚至有不少食客不远万里踏上寻鱼之路,这其中包括了发现其中商机的饭店老板、钓鱼爱好者和普通市民,他们的寻鱼之路遍布东阿县沿黄乡镇,甚至到达泰安市东平县。

  每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总有大量的鱼群上岸,其中有不少是重十几斤的黄河鲤鱼。难以寻觅的黄河鲤鱼出现在岸边,这样的惊喜口耳相传,致使东阿黄河大堤曾现万人捕鱼的壮观场面。

  今年的6月29日,汛前黄河调水调沙正式启动。为配合黄河调水调沙工作顺利开展,保障浮桥度汛安全,我市东阿县境内9座黄河浮桥于7月3日前全部拆除,水上交通运输将暂时中断10天左右。

  听闻这10天左右的时间会有大量的鱼上岸,不少捕鱼者及钓鱼爱好者跃跃欲试,相约来到黄河岸边,等待黄河鲤鱼现身。

  记者采访了解到,每年调水调沙期间,不仅吸引了东阿本地人的关注,包括周边聊城、河南、泰安等地的市民也相约来到黄河岸边,等待意外的收获。

  记者采访了东阿县一家饭店的老板,该饭店因经营黄河鲤鱼而为大伙儿知晓。该饭店老板介绍,几乎每天都有去店里点名要黄河鲤鱼的食客,其中有不少特意从外地为黄河鲤鱼而来。因为需求量大,黄河鲤鱼常常供不应求,为此,该饭店老板经常从沿黄乡镇渔民那儿收购一些黄河鲤鱼,而在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听说东平湖的黄河鲤鱼多,他还有过去东平湖捕鱼的打算。

  如今,调水调沙期间已经难现大量流鱼上岸的情景,但是不少食客仍然前往黄河岸边碰碰运气。

  黄河鲤鱼的灾难

  自然人为因素带来毁灭性打击

  虽然时至今日,黄河鲤鱼得到市民的追捧与热爱。但是,在历史上,黄河鲤鱼受自然和人为等众多因素影响,曾被人们遗忘,甚至整个物种处于非常危险的局面。

  东阿县水产局局长冯森,与黄河鲤鱼接触已经有近三十个年头了。冯森告诉聊城晚报记者,黄河鲤鱼这个概念对于东阿甚至整个聊城的市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大伙儿也都只是把它当普通的鲤鱼去养去食用,并没有品牌意识。

  冯森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受自然状况影响,黄河东阿段自然水域野生的黄河鲤鱼比较稀少,但对黄河鲤鱼有两次致命地打击,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

  冯森说,上世纪90年代,市场被一种叫做“建鲤”的杂交鲤鱼占据。“当时,养鱼户对黄河鲤鱼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黄河鲤鱼只有在黄河水自然环境中才能养活,养鱼户普遍认为,黄河鲤鱼产量要低。其实,在以后的实践中被证明这是一种误区。”冯森说,相对于黄河鲤鱼,建鲤比较好养,产量大,亩产能达到一吨。此外,建鲤的广泛养殖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建鲤在当时最大的贡献在于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让普通人家都能吃得上鱼。冯森说,现在建鲤仍占了鲤鱼市场的90%左右。

  此外,上世纪90年代黄河出现断流,对于黄河鲤鱼整个物种带来致命的打击。冯森说,黄河鲤鱼需要在比较平稳的水域河道繁殖,黄河的断流让黄河鲤鱼的这些产卵繁殖场所遭到了破坏,再加上人为捕捞过度,对这个物种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物种延续的征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种得以保存

  据介绍,近些年,沿黄村庄有不少村民使用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使用的“迷魂阵”、“地笼”等渔具捕鱼,休渔期也未能幸免。东阿县水产局渔政站的工作人员也发现了村民电鱼、网捕等行为。

  “毒、药、电,这些手段较为常见。”冯森说,采用这些方式捕鱼,致使很多幼鱼也难以逃脱,这对整个黄河鲤鱼鱼种来说,造成较大损失。

  东阿县水产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人为过度捕捞,目前渔政局正对非法捕捞黄河鲤鱼的行为进行查处,但是,仍有沿黄村民不断犯禁。

  “有些村民早上三四点就去逮鱼,赶在我们工作人员检查前收网。”该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村民与水产局工作人员打起“游击战”,给查处非法捕鱼行为带来一定难度。

  面临着人为、自然等方面对黄河鲤鱼毁灭性的影响,记者了解到,保护黄河鲤鱼这个物种的征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黄河鲤鱼作为一个物种才得以重视,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并开始寻找黄河鲤鱼。

  冯森介绍,上世纪80年代作为水产部门,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收集起了黄河鲤鱼的自然种,通过人工繁育解决了苗种来源的问题。但由于当时养鱼业对黄河鲤鱼存在误解,对这个物种养殖的积极性不高,黄河鲤鱼备受冷落。

  冯森说,现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问题,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黄河鲤鱼又重新得到重视,也调动了广大渔民养殖的积极性。冯森说,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东阿黄河鲤鱼良种繁育基地,基地里培育出来的黄河鲤鱼和野生黄河鲤鱼口感所差无几。但是,由于供不应求,黄河鲤鱼进入普通市民家尚需时日。

  相关链接

  黄河鲤鱼是不少人的传统记忆

  黄河鲤鱼同松江鲈鱼、兴凯湖鮊鱼、松花江鳜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说法。黄河鲤鱼以其金鳞赤尾、体形梭长的优美形态和肉质细嫩鲜美的内在品质,驰名中外,是我国珍贵的鱼类品种。而东阿县沿黄线长达57公里,是山东省沿黄大县。

  据了解,东阿黄河鲤鱼作为东阿独特的渔业资源,早在明清时期的县志中就有记载,经过千百年的繁衍,融入了身后的历史文化之中,并孕育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鲤鱼跃龙门”。黄河流经东阿县艾山与对面外山的天然卡口,形成了不是壶口,甚似壶口的壮丽景观。而艾山卡口上方的石门,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地方。

  此外,三国时期的曹植、明朝三代帝王之师于慎行等历史名人都与黄河鲤鱼有着密切关联。

  在东阿的各种名风名俗的仪式中,东阿黄河鲤鱼都是必不可少的。重鲤、养鲤、以鲤待客成为不少人的传统记忆。

  除了美好的寓意和历来传统,黄河鲤鱼广受喜爱,也因它独特的口感。新鲜的东阿黄河鲤鱼清炖后肉质细嫩、纹理清晰、洁白如玉,闻之清香扑鼻,食之口感爽滑、味道鲜美,汤色鲜亮,让不少吃货流尽了口水。

  (记者 张娜 胡惠清)

  阅读提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保存黄河鲤鱼原种,经过三十几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黄河鲤鱼得以繁育,并开始走向人工规模养殖的道路。经过培育的黄河鲤鱼如何做到口感更接近野生?为何黄河鲤鱼备受欢迎的同时,市场上却难见黄河鲤鱼的身影?黄河鲤鱼的市场化道路如何开展?黄河鲤鱼重回餐桌的道路还有多远?敬请关注本报记者后续报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