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一路向北,聊城小伙推土球徒步进京

发布:2014-4-21 11:53:57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11111111111111111.jpg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jpg

第一天

第十七天

  路,走了十四天,方向只有一个;旅途,488公里,目的地一直未变;一抟故乡土,从山东聊城郊区农田滚向北京。

  聊城小伙李知遥和他的土球在路上已经行进了18天,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沿途众多偶然相遇者以及网络很多人的“围观”,有人奇怪、有人会意,有人觉得无聊、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说这是闲得上,有人说这种行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缘起 完成毕业创作 借此突破自己

  聊城到北京,488公里路程,他用双脚去丈量;不仅如此,他还要推着一个奇怪的土球前进;为了不让球体破碎,他用红麻绳捆绑,尽量选择土路行走,费尽心机……他所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创作。

  消瘦的身材,干净利落的短发,鼻梁上架一副眼镜,李知遥给人的印象“书生气”十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没有人能够将滚土球徒步进京的行为和这个28岁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今年7月份,李知遥将结束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学业,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根据学校要求,每位毕业生需要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

  进入研三,李知遥每天都在思考毕业作品设计。结合自己的专业,经过深思熟虑,“滚土球进京”这一创作形式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加清晰起来。

  “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或是通过小聪明就能够达到的。我缺乏花很长时间、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完成一件事情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个行动收获这种经验,通过这个作品突破自己,结果如何倒是次要的。”谈到这个想法的初衷,李知遥说。

  点子有了,具体该如何实施?考虑之后,李知遥发现,要付诸行动,遇到的困难不少。

  怎样让土球滚动起来?路线如何选择?中途碎掉怎么办?预期之外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他在学校拿土捏成球体,尝试着去滚动,但都失败了——不是半路碎掉就是根本滚动不起来。三次试验失败之后,他心里反倒淡然了。“我想不可预期的事情就等它发生了我再解决吧,只要开始做了,什么事情都会清晰起来。”

  经历 道路崎岖不平 用手和脚推着土球前进

  作出了决定,李知遥开始查找路线,并尽可能考虑路途中会发生的所有事情,包括最坏的结果。此外,他还需要带上足够的路费、吃的东西、衣物、地图、充电器——这些都是此行必须要做的准备。

  当然,基本的工具比如锤子、剪子、刀子也必不可少。为了完整记录下整个行程,他还将照相机、小型摄像机、硬盘和笔记本电脑带在身边。

  李知遥摸出地图,用笔画了一条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直线,他要在尽可能靠近这条直线的地方找路。一切准备就绪,4月3日上午9点,他从家乡聊城经济开发区的一处农田里攒了一块泥巴,开始向北进发。

  晚上6点,他徒步走了22公里,到达贾寨镇,在附近找了一家简陋的旅馆,住了下来。

  第一天,李知遥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道路崎岖不平,球体会破碎。路不好走他也得继续走,球体破碎就停下脚步,用红麻绳把球捆绑固定一下,用手和脚推着土球继续前进。用球滚动时粘起来的土让球不断变大,一天下来,土球已经有一个拳头大小了。

  第二天早上9点,吃罢晚饭,李知遥背上行囊,又上路了。在接下来的十余天时间里,他每天早上9点出发,晚上6点左右在附近找旅馆住下歇息,每天徒步行走二三十公里路程。按照他预想的正常行进速度和计划,在毕业展之前,20多天之后,他将推着一个比现在大得多的土球,踏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为了让土球更好地滚动,李知遥曾设计了一个耙子,耙着球向前走,不过耙子并不好使,很快坏掉了。在路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李知遥只能用手和脚让球滚动起来。

  最难熬的一天出现在4月14日。十天来的奔波让李知遥备感疲惫,傍晚时,他开始感觉头不舒服,找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下,推门进入房间之后,他一下子扑倒在床上。那天晚上,他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头疼,几乎没怎么睡着。出发前准备的头疼药发挥了作用,第二天他的头已经不那么疼了,一早吃罢早餐,李知遥又背上行囊出发了。

  感动 导师关注 同窗帮助 家人支持

  在这次“故土滚进京城”行动中,李知遥的同窗在细节的注意事项和整个过程的记录方式上,为他出了很多主意。

  父母也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父母对我这次的活动,首先是十分支持的,但也担心我在路上的安全。”李知遥说。

  不过,最令李知遥感到感动的,是导师一直在背后给他默默支持。

  4月6日7点27分,吕胜中在他的个人实名认证博客上写了《李知遥,<故土滚进京城>正在进行时》。文章图文并茂,记录了李知遥4月3日第一天出发到4月12日这十天的时间里,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精心挑选了网友的留言和评论,以及他与这些网友的留言记录,一并放在网上。

  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知遥的导师。从一开始,他就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学生这次的毕业作品创作,不断更新微博和博客,记录下历程中的点滴。4月14日,他再次更新博客,将李知遥的最新进展公之于众。

  “吕老师一直引导着我明确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同意我实施这个行动就是他对这件事价值的肯定,也让我更有信心做下去。”李知遥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在吕胜中看来,他之所以关注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李知遥要完成毕业创作,而是他觉得在一路风尘中,一定会发生不可预知的故事——那个泥球在滚动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作者在体验中会经历怎样的精神历程?

  在吕胜中的博客中,记录有他与李知遥之间的对话,他一直在不断引导学生明白行动的意义,并且对行动具体如何实施和李知遥进行沟通,字里行间,像是两位老朋友在交流。

  李知遥行走第五天,有媒体记者给吕胜中留言,要求对李知遥进行采访。出于对学生创作环境的保护,对于这个要求,吕胜中婉拒了。“刚开始的阶段还需要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他需要冷静,土球也很小,效果不好。建议最好不要陷入媒体干扰,在将进京的时候采访会比较好一些。”

  执着 面对各种争议 始终内心笃定

  4月20日,李知遥推着土球在路上已经行走了18天,半个多月来,他的行为引起了网友和路人的疯狂“围观”。有的奇怪,有的会意,有人觉得无聊,也有人感觉深奥……

  有网友在吕胜中的博客中留言,说这更像“屎壳郎”的行为。吕胜中这样回复:屎壳郎给人类文明颇多启示,中国人的粪便肮脏心理导致对屎壳郎的贬辱。其实,人的粪便全部回归土地,肥沃嘉禾,生产食粮,营养生命。人类整天哭着喊着说要玩转世界、推动历史前进,说你像屎壳郎你还不愿意承认,人啊人!

  有网友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张力了得。要坚持,笃定。”

  有的网友为这个行为起了一个“霸气”的标题——滚!这个荒诞的世界。

  甚至还有网友颇具戏谑意味地形容李知遥为“一只自带干粮想要北漂的屎壳郎”。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计划和行走的心情,除了导师吕胜中和同窗的留言,对于网络上的大部分评论,李知遥选择了忽略。“这些可以等到我完成目标之后回过头来慢慢看,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一步一步地去完成这件事情。”

  不过,对于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他就不那么容易躲开了。

  李知遥说,18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都有20人问他是干什么的。刚开始的几天里,他都如实地告诉这些路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趣的是,对于李知遥的回答,只有少数人表示相信,大多数人认为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是不屑于告诉他们真相。

  “后来再遇到有人问我,就告诉他们我是修路的、测地下空洞的、减肥的、迎接世界杯的。”李知遥苦笑道。

 

  4月12日,李知遥走了全部路程的一半,4月20日,他距离目的地中央美术学院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接近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创作。无论面对支持抑或遇到质疑,李知遥始终内心笃定。或许,“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也会成为他此行的完美诠释。

  (记者 杨帆 实习生 王玉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