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大义和谐京剧《仁义胡同》将面世

发布:2013-7-29 9:53:16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IMG_5376.JPG

仁义胡同。

  聊城东关街,“仁义胡同”在傅氏祠堂东邻已有几百年,它演绎的大义和谐的故事,至今被人们口口相传。尤其胡同北首“仁义胡同”几个字遒劲有力,昭示着和谐、大义的深邃内涵,现实意义非同凡响。这不,郭银慧最近把它编成古装京剧,准备将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的形象再现聊城人的视野中。

  7月24日,郭银慧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来回踱步,他脑海里仍在推敲剧本《仁义胡同》的细节,力求达到完美。他知道,剧本《仁义胡同》的创作,是市长王忠林亲自点题,市文广新局局长杨达重点安排,经过半年多的运筹,到现在已出了第三稿。目前仍在完善之中,不久将进入排练阶段。

  年近花甲的郭银慧,是原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创作了大量艺术形象。领导将这一题目交给他,他深感重任在肩。

  创作初衷

  用京剧演绎《仁义胡同》的大义与和谐

  去年8月下旬,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在水城明珠大剧场展演,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在聊城大放异彩。时任市委副书记的王忠林认为,坐落于傅氏祠堂东侧的仁义胡同,几百年来昭示的民族大义、天下和谐、和睦相处、互敬互让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于是,他提出将《仁义胡同》编成古装京剧进行传唱。

  “剧本从去年10月开始创作,春节后出第一稿,清明节形成第二稿,到现在已写了第三稿。到目前,自我感觉还不太成熟。”郭银慧说,《仁义胡同》本身不具备戏曲元素,因为作为民间传说的它缺少矛盾,矛盾的双方不对等。而《仁义胡同》这种发生在聊城的民间传说,自古以来就彰显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就是“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何谈国稳定。

  “说实话,接到任务后,前期纠结的时间非常长。”郭银慧说,纠结的过程中,他翻阅了大量的史志、有关傅以渐的记载和资料,并进行了细致研读。

  “没有矛盾就没戏剧,最关键的是怎样找矛盾冲突。仅仅是邻里之间家长里短的争吵,难以写成戏剧。”郭银慧一直这样认为。

  寻求突破

  看似是邻里矛盾实际上是国与家的矛盾

  郭银慧提笔时,似乎来了个时空穿越,让自己回到清朝初年的傅以渐时代。他把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吃透,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人物的性格,进而寻找到了矛盾冲突点。

  郭银慧说,作为民间故事的《仁义胡同》,表面上看似是邻里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民族矛盾,也是国与家的矛盾。

  顺治年间,清朝刚刚定鼎中原,江南的举子并不参加清朝的科考。而聊城的傅以渐却不为尘世所扰,毅然参加清朝开国科考,并成为开国状元,当时有人认为他是丢失气节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傅以渐冒了很大风险,也是非常英明的。而傅以渐的观点是,读书为天下所用,并不是为哪个皇帝或哪个统治阶级服务。读书人就是应具有“穷能独善其身,富能兼济天下”的人文品质。况且,作为汉人的清廷开国状元,肩负着民族融合的重任。

  郭银慧说,为什么傅以渐死后不请谥。实际上,傅以渐从翰林升到宰相,期间非常压抑。傅以渐入朝时,顺治帝才几岁,当时孝庄皇后主政,朝内的王公大臣根本不把汉人状元放到眼里,实际上就是一种民族歧视。

  郭银慧认为,作为顺治和康熙的老师,傅以渐这个人物实质上就是一个“温良恭俭让、以和为贵、清慎端良”的形象。

  “不像不是艺,太像不是戏”,求大真,写人物,把人物把握准了,再进行艺术的升华和夸张;没有矛盾不是戏,不奇不是戏,无情不是戏,无奇不传,无情不远,戏曲就要高度凝练概括当时的文化现象。郭银慧这样说。

  具体到《仁义胡同》,郭银慧不是把事件和人物放到家长里短的小背景里,而是放到民族和谐的大背景下演绎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

  清朝开国状元陷入邻里纷争落下骂名

  郭银慧表示,傅以渐尽管是两代帝师,但是却失去了很多自由,失去了天伦之乐,不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当时,傅以渐内心也是较为压抑的。放到这种背景下,人物一出来就很形象。

  剧本起初的几句唱词就表现了傅以渐的心态:“斗转星移承天运,贞德固本修自身。开代传臚守清慎,清廷侍主十三春。续史注经献策论,两代帝师倍受尊。为尊难享天伦乐,瘸驴伴我踱黄昏。”

  剧本显示,傅以渐过继的儿子傅宅揆是顺治帝的伴读。而《仁义胡同》纠纷的傅家一方则是傅宅揆的生母、傅以渐的二嫂,另一方则是太子身边挎刀侍卫耿明的父亲耿立山。傅以渐二嫂与耿立山在聊城东关是隔墙邻里,二人因拱墙根互不相让。耿立山在争吵中以大汉人主义的面孔嘲笑傅家是“两朝举子,半边状元”,气得傅以渐二嫂给在朝为相的傅以渐写信,要讨回公道,不但让傅以渐帮她抢回墙根,而且还要为她撑腰,讨回傅家的名声。傅以渐得知此事后,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度量给二嫂修书一封:“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岂料,二嫂并不买账,而是跑到京城找傅以渐大吵大闹,说他胳膊肘向外拐,威胁要把过继给傅以渐的儿子傅宅揆带回聊城,并且还说“耿立山把傅以渐的脊梁骨都给戳烂啦。”当傅以渐听有人说他是“两朝举子,半边状元”时,他则在唱词中说:“一句话似利剑穿心刺胸,心惶惶意恐恐无地自容。原只为继贤圣求功名造福万众,谁料想却落下千古骂名。自古来读书人名节最重,傅以渐无颜见列祖列宗。”

  当听到为此太子玄烨要治罪耿立山、夫人刘孺人为自己出气时,傅以渐则说,“夫人徒儿莫冲动,教化非是一日功。读书原为天下用,仁心从来解纷争。贤者历来守天道,羞为口舌惹祸凶。今日莫争长与短,事非功过后人评。”

  郭银慧说,傅以渐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不但把内心痛苦转化为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且他还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使剧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戏剧高潮

  退让三尺抵三城,仁义胡同佳话立当今

  “只有找准矛盾点,才能塑造艺术形象,戏剧才能起波澜。”郭银慧说。剧本将矛盾的第一场冲突推到京城的傅宰相府里,进而通过一个个起承转合的矛盾冲突将戏剧推向高潮。

  当傅以渐告老还乡途中,太子玄烨赶来送行向傅以渐请教为君之道时,傅以渐说,“为君之道民为本,得民更须得民心,民心不安国不稳,民心不稳国无根,民心无根生叛乱,失掉民心丢乾坤。民心连着家国事儿,万众一心强国魂,愿储君,顺天下,安民心,倡友善,平纠纷,政通人和,勤政爱民——江山永固万年春。”

  郭银慧表示:“这是傅以渐的精神核心,既有内心痛苦,还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剧本多侧面、多角度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傅以渐这一艺术形象。

  玄烨送行中,其身边挎刀侍卫耿明让傅以渐为其父耿立山捎封书信,这封书信是玄烨代写,也是玄烨的最后一次作业,让傅以渐批改,内容是“当朝一品重乡情,退让三尺抵三城。半边状元补日月,天下永世为门生。”这让傅以渐倍感宽慰。

  次年,傅家新修傅氏祠堂,傅家礼让三尺,耿家也礼让三尺,中间留出了一个六尺胡同。至此,聊城民间开始流传古朴雄厚的“硪号舞”: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你让我让咱都让,让他三尺又何妨!睦邻友善亲天下,仁义胡同万里长。

  身居聊城的傅以渐则接到太子玄烨撰写、镌刻的一幅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是“圣朝元老”!正如剧本最后赋予的合唱一样,“诗书传家立诚信,聊城水清民风淳。仁义胡同传百代,千古佳话立当今。”

  记者注意到,剧本将仁义胡同最初的争执推到特定情境、特定历史背景下(清朝刚刚定鼎中原反清复明浪潮始终不息),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再现了以傅以渐为代表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既要守住自己的名节,还要顺应历史潮流;既要为百姓造福,还要周旋于王公贵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中。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傅以渐“以和为贵、清慎端良”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这一人物光彩照人,大和谐的主旋律更显高亢嘹亮。

  “《仁义胡同》其价值在于,弘扬宽厚忍让、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郭银慧说。□文/图 记者 陈金路

  ■人物名片

  郭银慧:冠县人,原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59岁。聊城市第二届至第五届拔尖人才,聊城首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务委员。1986年创作历史剧《诫子恨》;1990年创作话剧《我们不是木偶》,获山东省第三届儿童剧比赛创作、表演和组织三个一等奖。1994年创作以全国劳模张国忠为人物原型的京剧《红土情》,1995年创作了戏曲《孔繁森》和广播剧《雪山公仆》,1997年创作大型现代戏《望河桥》,1999年创作豫剧现代戏《双力情缘》,2002年创作现代京剧《妈妈的情怀》与《爱心网》,2004年创作反腐倡廉豫剧《长青街》,2009年创作京剧《天良》、2012年创作京剧《张自忠》等,先后共创作剧本电视剧19部,为大型文艺晚会撰稿60余场,各类综艺节目70余个。□陈金路 整理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