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高考:1977,命运打开一扇门

发布:2013-6-6 16:33:26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提及当年的高考,他们挂满岁月沧桑的脸上闪现出各种神情:憧憬、感慨、遗憾或荣光,最后从口中融化出一句略带羞涩的“我考上了”或“我没考上”。高考,在每个人身上都烙下了时代的痕迹,或深或浅,即使距离那段追求高考的日子已经过去三十五载,那段岁月早已如一枚纪念币,成为或引以为豪或耿耿于怀的历史。

    1977年10月,正式恢复高考的通知如一声春雷,点燃了众多知识青年心底的希望。高考,在那个年代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已经拿起锄头或铁锨的他们毅然重拾书本,为命运一搏。今年53岁的李子承(化名)依然记得那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在沸腾的日子里。

    故事一:白天工作晚上学到一两点

    1977年高中毕业那年,李子承才17岁,在大张(现属沙镇镇)公社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公路部门修路。10月的一天,李子承正在工作,突然,收音机里播出的一条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正式恢复高考。当时的李子承欣喜若狂,他和高中同学奔走相告,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后,李子承毅然决定参加当年冬天举行的高考。

    “那时候的高考意味着命运转变的机会,如果能考上大学就像现在考上国家公务员一样,但是当时非常难考,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能考上,所以精神压力比较大。”李子承说。

    那年,考试时间定在当年的冬天,距离下达考试通知只有短短两个月。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复习,当时许多参加工作的青年都辞去工作,报名参加补习班。李子承也想辞掉工作,但是遭到父亲的反对,无奈之下,他只能白天工作,晚上在职工宿舍学习。“高中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尤其是语文成绩非常好。但是恢复高考那年要考英语,我们那一届的学生都没学过英语,加上上学期间提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学校比较注重实践,一学期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厂或农田里度过,荒废了不少课程。”

    李子承的工作主要是修路,非常辛苦,即便是这样,他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深夜。“那时候学到晚上12点都算早的,一般都是学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有条件就想上大学,知识改变命运。”

    故事二:干农活的空闲挤时间学习

    镜头转向千里之外的吉林省松江镇兴隆大队。当年同样17岁的徐凤洁(化名)一边干着农活,一边算着数学题。高考前,她被从未学过的等差数列弄得焦头烂额。

    徐凤洁祖籍山东寿光,自幼便跟随祖辈到东北闯荡。1977年,高中毕业的徐凤洁按照国家指示下乡锻炼,她和十几名同学被分配到松江镇兴隆大队务农。

    刚下乡没多久,徐凤洁就听到了恢复高考的通知。“当时特别高兴,雄赳赳气昂昂地就拿起书本学习。”因为平时要干农活,徐凤洁只能抽晚上或空闲时间学习。“当时我们一个集体户十几名学生轮流做饭,轮到谁做饭,谁就不用去干活了,只负责大家一天的伙食。我就趁做饭的空闲时间学习。晚上的时候不敢学到太晚,怕耽误其他人休息。平时在地里干农活的时候就挤时间学习,那时候吃了不少苦。当时高考就是为命运一搏,考上了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徐凤洁说。

(记者 赵迪)

    ■延伸阅读

    1949-1977年高考制度变迁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为570万,录取人数仅27万,录取率4.7%。”

(记者 赵迪 整理)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